第125章 醉酒 渺渺兮予怀,望……(第2/3页)

果不其然,三天后沈大娃就回来了。

去了一趟南方,沈大娃又晒黑了,人也瘦了。

看着高高瘦瘦,眼睛亮的跟天上星星一样,咧嘴笑露出一口白牙,已经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小婶儿呢?我带回来几样酒,不知道是不是小婶儿要的那种。”沈大娃去了一趟,带回来了酒,种子,还有南方的东西。

还把抚宁的海货送了过去,跑了几趟,赚了三百多两银子。

陈氏看着黑黑瘦瘦的儿子,打心眼里心疼,“你小婶儿在那院呢,你直接过去吧,食肆不用你,回去洗洗歇歇……”

沈大娃哎了一声,然后从怀里掏呀掏掏呀掏,掏出一个丝巾包着的东西来,“给您的。”

沈大娃上马车走,陈氏看马车消失在巷口,把丝巾给打开。

里面不是别的,而是根赤金簪子,簪头是朵梅花。

陈氏笑着道:“憨头憨脑的,赚点钱容易似的,还给我买东西,我多大岁数了,还缺这个……”

虽是骂人的话,可陈氏半点气都生不起来。

这可是她这辈子有的第一根金簪子,沈大郎都没送过她这个。

有个木头脑袋爹,儿子却不是木头,陈氏已经知足了,毕竟沈大郎赚的钱都给她,只是她舍不得花罢了,算起来都一样。

陈氏高高兴兴地把金簪包好,那边沈大娃终于到家了。

在外面闯荡说不累不苦沈大娃自己都不信,可想家里的爹娘,未婚妻这些亲人,累也能忍下来。

沈大娃手上磨出了茧子,他把酒桶搬下马车,“爹,我回来了,奶呢,还有小婶儿,我从南面买了酒回来。”

顾筱闻声出来。

沈大娃从南方买了不少酒回来。大的酒坊没有用麦芽酿酒的,用的都是好粮食,沈大娃就去乡下一家家问。

村子里有人家酿酒,酿的糙,没大酒坊酿的清凉辣口,味道也差。

后来沈大娃到了襄城,去乡下打听,好像真尝到顾筱说的那种酒了。

去年襄城一带大雨,粮食都被雨水泡的发了芽,有的直接发了。

晒干再吃味道也变了,扔了又舍不得花就有一家把发了芽的麦子酿成酒,味道虽不及别的酒辛辣,但别有一番滋味。

总之比把发芽麦子吃了强。

这种酒有不少村子都有,沈大娃带回来好几桶,还有些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用。

顾筱一桶倒了一点,白瓷杯子里,酒汁是淡黄色,还有小泡冒出来,她端起一杯喝了一小口,三丫看着她喝,也伸手要。

沈大娃在外头喝了不少,“这个不醉人,喝几大杯都没事,就是喝酒的时候老想着……”

老想着吃东西,最好吃热的辣的,这酒最好被井水冰过。

顾筱对三丫道:“小姑娘不能喝这个,去找奶奶拿小蛋糕吃。”

三丫也听话,回屋找周氏去,顾筱又尝了几杯。

说实话,她以前不是厨子,尝酒还真尝不出不同来。

这几种,她喝着差不多。

跟从前喝的啤酒味道也差不多,要非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没有很多气,顾筱不知道怎么酿酒,也不清楚什么缘故。

“咱们食肆就卖这种酒好了,”顾筱问大娃,“酒好买吗,多少钱一桶?”

沈大娃道:“一斤麦芽能酿三四斤酒,倒也不贵,一斤十文钱,不过我把方子买回来了,秋收了咱们可以在庄子里酿酒。”

顾筱瞪大眼睛问:“你把方子买回来了呀!”

大娃:“对呀,好多人家酿,法子都差不多,给了五两银子就买回来了,酒不好运,大老远以后天还热,自家酿多好。”

沈大娃嘿嘿嘿笑了笑,把方子给了顾筱,“以后直接买麦子酿酒,我还带回来别的东西了,看看有有用的不。”

沈大娃手上有钱就忍不住花,跟沈羲和似的,啥都想买。

种子,乱七八糟的小玩意,还有一大把干草。

沈大娃道:“听那边的老人说,这个煮出来能做成冻,我吃过两回,还别说,挺好吃的。”

沈大娃出门在外,吃过的东西也多。

顾筱欣喜地看着这些干草,这还等什么,赶紧开业呀。

“这些草我还要,赶紧买粮食酿酒,过几天食肆就开业。”

从巷子里的小宅子换到街上的酒楼,生意肯定越来越红火。

到时候一天赚的就不是几十两银子了,兴许干两年,就把酒楼给买下来。

开业之前,周氏把家里人都叫到正屋,“在老家的时候我也没想过一个小摊子能做到这么大,都说亲兄弟明算账,咱们家也一样。”

周氏道:“吃食法子是小小想出来的,食肆是老大家老二家在做,桌椅板凳是大郎打的,生蚝这些是大娃大老远运回来的。”

有做的多的有做的少的,不能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