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2/3页)


他们后来还是离婚了。曾经风光的男人生意失败,穷得一贫如洗。在最穷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离婚。那时候她已经大了,他认为他没有必要再演下去了。
这一次,妈妈没有再死缠烂打,她心里隐隐有得意,因为她得不到的,那个女人也得不到。
她渐渐成为一个偏执的疯子,她偷偷关注着那个男人的生活,她发现那个男人又去找那个女人和她的女儿。这一次,她彻底疯了。
苏灵蕴知道妈妈的精神状态已经不好,可她选择了忍耐。因为她没有任何亲人了,她真的没有能力在承受失去。
可人不是神,人有忍耐的极限。她清醒的时候会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仿佛真的生活在阳光下。她不清醒的时候,她自己也不记得做过什么。
貌似和她妈妈一样吧,打砸东西,发泄情绪。心理医生说,她得了病。偏执型人格障碍,并伴随着躁狂症表现。
她努力让自己控制自己,所以她和妈妈一直平安地到了今天。
直到她再次见到那个女孩,那个曾在她脸上留下伤疤的女孩,她的“妹妹”。
苏灵蕴不想承认自己对她的嫉妒,可这嫉妒像一条毒蛇,一直在无止尽地吞噬着她的内心。
她始终记得小时候,她躲在房间里偷看着那个男人给她打电话。小心翼翼的哄着,那么温柔。他说:“文措你要乖,爸爸出差了,等爸爸回去了给你买你喜欢的蝴蝶发卡好不好?”
托她的福,后来苏灵蕴也有了蝴蝶发卡。感谢那个男人的“公平”,他有两个女儿,他是记得的。可苏灵蕴却并不觉得幸福,那个男人走后,她踩烂了那发卡,带着满腔的恨意和嫉妒。
后来她长大了,她告诉自己一切都过去了,她不再恨他。所以她去那个小面馆看那个男人。
那个男人过得穷困潦倒,却依旧视那对母女为神祇。他那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里还偷偷摆着那个女人的照片。像是在哪里旅游的照片。
苏灵蕴看得有些呆怔。原来基因是那样神奇,她们长得那么像。
那个男人看到她正在看那照片,表情很尴尬,开口解释说:“你的照片我也要了,你妈不肯给我。”
“嗯。”苏灵蕴善解人意的笑着,仿佛完全没有不开心一样。
……
苏灵蕴想,如果没有陆远,这股旷日持久的恨意是不会被点燃的。
她并不爱陆远,可她恨文措,恨到骨子里。
上天造物的用意她始终不懂,已经有了她和她的妈妈,为什么还要存在文措和文措的妈妈呢?
如果没有她们,她一定不会过那样的生活。
这样的想法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报复的想法也和恨意一样,一点就燃。
****
老旧的社区还有曾经辉煌的影子。这里曾经是城里有名的小区,里面有好几栋高知楼住着当时江北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因为拜访者甚众,所以能在这个小区里住,曾是江北有钱人的象征。
可惜时光荏苒,随着各种高楼大厦高档小区的建成。这个老旧的社区已经不复当初的辉煌。陆远从外走进来,看着好几栋外墙剥落的住宅楼都已经陆陆续续开始了拆迁。这里已经在规划中要拆掉了。
属于很多人的记忆也要一起拆掉了。
很久不曾有什么生气的小区今天格外的热闹,却不是因为什么喜事。而是一个女孩要跳楼。她站在一栋居民楼的天台上已经近一个小时,既不跳,也不动。仿佛在等待着谁。
片区民警已经到场,但女孩拒绝和民警交流,只是告诉民警要找一个人。
很没有悬念,被找的人正是陆远——一个将要走红的心理学专家。
陆远赶到现场的时候,那栋楼的楼下已经围满了人,由于人一直没有跳下来,大家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害怕,只是单纯的好奇和起哄。有人在揣测,有人在议论,有人在劝解,也有人在刺激……现场乱如一锅粥。
陆远挤入人群,在和警察讲明身份后获得准许上了楼。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曾成功劝过很多轻生者的“专家”,陆远第一次感觉到心里居然没有一点底。
这次的这一个情况实在特殊。棘手到了极点。因为苏灵蕴这样做的目的十有*冲着他来的。劝成了他是坏人,劝不成他身败名裂。好像怎么做都是错。可他却不得不做。这是他学了这么多年心理学的责任感。
苏灵蕴站在天台的水泥栏杆上。栏杆很窄,只容一脚宽,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站上去的,旁人看着都觉得头皮发麻。偏偏她还不老实,时不时站起来看一看。她每动一下大家都跟着提心吊胆。
在她威胁下,民警们都站得很远,陆远一上来,众人脸色凝重看着他,也没有说什么,你讲苏灵蕴指给了他。
天台风很大,下面围观的嘈嘈切切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但相对来说天台已经安静许多。这也让陆远迅速地冷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