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六章 清穿文世界26(第3/7页)

干脆卫其轩什么都不说,先把班子打起来,构架弄起来,操作规划化,并且是以雍正这个皇帝的名义。

新皇登基不得恩赏天下嘛,雍正不愿意饶恕那些重刑犯,那就照顾照顾生病的人,和老人孩子好了。

朝臣们无话可说,说啥?

皇上要拿自己的钱,建立医馆,让京城的百姓看病变得更加容易,更加便宜。建立养老院和育幼院,照顾抚养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幼儿。

这是仁政,是善举,而且他一个皇帝,又不是别的什么人,收揽民心不是正当的嘛。

所以朝臣们只有称赞的份,但同时,他们还是要说一句,“不能只看到京城的百姓,别处的百姓也是皇上的臣民。”

然而这话被雍正一句怼了回去,“朕当然知道天下百姓都是朕的子民,可朕只有这点钱,不得一步步来。要什么都一步到位,你出钱吗?”

顿时那个大臣就不敢说话了。

而这又不是朝中的事,原本也轮不到他们说话,之所以能说几句,那是因为这是皇帝的行为。

对于皇帝的一言一行,百官们都盯着呢,尤其是言官,但他只能说皇帝的行为不对,却不能插手说这件事该怎么样怎么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套体系建起来后,哪怕是个初创,都需要有人总理。

卫其轩想到了诚亲王,目前诚亲王正在修史,然而这工作是可做可不做的,也是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说起来,雍正给自己的兄弟们,都安排了非常重要的差事,唯独这个三哥,放在哪里都不合适。

诚亲王这个人,能力不是没有,还饱读诗书,可偏偏他遇事就缩的毛病改不了,遇到任何问题不想着先解决,而是推脱,这样的人,是不能托付大事的。

可同时,这也说明他胆小,胆小的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面临再多的诱惑,他都不敢伸手。

医疗教育养老育儿这些,看着都是耗钱的,又不赚,哪里能贪?

然而不是,只要想贪,银子大把地有。

再加上未来的十几年,是大清高速发展时间,一切都得为了发展让路,所以这四个方面势必顾不上。

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雍正都没时间查账,所以管理的人只要想贪,那是能方方面面抠钱的。

所以这个人选,不仅得胆小,还得耐得住寂寞,因为这是短时间看不到回报的事。

只有等大清真的好起来了,朝廷才会倾斜一部分资金到这四方面上,不然就得是皇帝的私库,以及皇家和民间资本维持。

而诚亲王这个人,相当地好哄,只要雍正拿出一个态度来,把他和理亲王直亲王一样对待,他就会觉得满足,觉得自己是在做一样的大事。

其实说起来,这几件事做好了,是真的不比理亲王他们差,只是要看到效果,需要很久很久而已。

四爷对于三哥这个人,那是了解得透透的,刚开始听卫其轩提起,第一反应是自己的私库要打水漂,可后面越琢磨越觉得合理。

按照儿子的设想,这是保障未来百姓生老病死的大事,容不得一丝马虎。

古代帝王的终极梦想,不就是百姓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生病了看得起病,再加上吃穿不愁,最后,活得有尊严。

尊严不尊严的,雍正没有这个概念,但天朝上国这个骄傲不能丢。

而朝中做的一切,虽然是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可要真做到了那些,就真的安了。

生老病死都给你照顾到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那还有什么理由推翻爱新觉罗家的统治?

想明白了这些之后,雍正坚定了想法,不打算让医疗养老教育育儿这四套系统,归入朝廷,还得是皇家来办。

这未来都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出钱,然后由爱新觉罗家的人出力,揽到的名声都不是归入朝廷,而得是归爱新觉罗皇族。

这么说在古代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毕竟你是皇帝,天下是你的,朝臣是帮你办事的,那朝廷和皇家哪个获得名声,不是一码事吗?

然而不是,卫其轩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孔家。

虽然情况不太吻合,但有相似处,孔家为什么特殊?无论朝代如何变革,都会恩封孔家为圣恩公?

那是因为历代学子学的是儒家学说啊,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掌握了教育。

现在这四套系统,就是那个意思,我们没有改变教育的内核,学的还是那些,但我们让更多的人得到教育了。

以后那些学子们在求学时,读的学校,都是爱新觉罗皇族出资建的,老师是爱新觉罗皇族请的,甚至他们在学校拿的奖金,便宜的饭菜,都是爱新觉罗皇族补贴的。

这还是教育,而养老医疗育儿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