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第5/6页)

可即便这样,魏大嫂也乐意啊,她都快愁死了。

“老姐姐,我也不瞒你,我家这情况吧,就是前头仨儿子都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我大孙子二孙子也都十四五了。这不,我想给我小儿子先说一门好亲事,他们的心思却在自家儿子身上。唉,也不是说他们不对,可那是亲叔啊,不得叔叔先娶媳妇,再给侄儿娶媳妇?”

道理是对的,可也得叔叔娶完媳妇,还有钱给侄儿娶媳妇啊!

那要是只能给一个娶媳妇,还不如都打光棍呢!

杨大嫂也不傻,略一思量就明白了这里头的事儿。她想了想,安慰道:“实在要是不成,就分家单过好了。到时候让你儿子每年交钱交粮,日子一样能过得下去。”

这话也对,像老魏家当初就是两位老人做主先分家的,也是担心老俩口突然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俩儿子为了家产闹个不休,不如索性分家了事。

可问题在于,杨冬燕的公婆成亲比较晚,生孩子更晚,且头胎还是个闺女。等于说,到杨冬燕嫁过来之后,二老的年岁已经不小了,这跟魏大嫂家的情况有不符。

魏大嫂觉得自己起码还能再活个二十年,所以才不愿意早早的分家。

不过真要是没法子,也就只能出此下策了。

俩人聊着聊着,就决定去隔壁看看,亲眼瞧一下魏大嫂的幺儿,也好回去帮着说说好话。

杨冬燕目送这俩祖宗离开。

她上辈子真没少干保媒拉纤的事情,其实也不能这么说,确切的说,是别人没少借着她的名头,搞各种宴请聚会。春日赏花、夏日游船、秋日赏月、冬日赏雪……再有她的寿辰宴,反正不管是啥特殊日子,最后都能变成大型的相亲会。

就很烦,烦透了。

所以她这辈子才不要再当红娘呢!

这个时候,杨冬燕还不知道,她即将成为十里八乡最热门最抢手的俊俏小郎君的……奶。

不过她很快就知道了。

原因很简单,窝头开学了。

第一次上学堂,仪式感还是必须要有的。杨冬燕提前就吩咐过方氏了,让她去找镇上的裁缝铺,给窝头量体裁衣,做了两身新衣裳。衣裳有了,鞋袜肯定也得是新的,不过这个就没必要去裁缝铺浪费钱了,方氏自个儿就会做的,年前就完工了。

再就是,需要一个书奁。

尽管村学的先生说了,一开始没必要准备笔墨纸砚,可杨冬燕还是认为,你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方氏是不敢跟杨冬燕较劲儿的,那就买呗,笔墨纸砚又不是吃食,放一阵子也不会坏的,包括盛放文房四宝的书奁也一并买了。

还真别说,这就挺像样儿了。

像个小小读书郎。

杨冬燕满意了,窝头则是分外高兴,书奁什么的他倒是没拿出去显摆,却不妨碍他穿着新衣裳跑去隔壁找小伙伴了。他还告诉小伙伴,他就要上学去了,新衣服是特地为上学准备的。

嘚瑟完毕,次日他就由大牛背着去学堂了。

两个村子距离是不远,可眼下毕竟是冬日里,路滑又难走,横竖大牛要到春耕结束后才出门,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杨冬燕毫不犹豫的给大牛加了任务。

这么做除了考虑到安全之外,也是为了防备窝头翘课逃学。

真不是杨冬燕多虑了,而是上辈子的经验告诉她,没有哪个孩子是真心喜欢读书的,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一旦逮着机会,孩子们都会勇敢的翘课逃学。

反正她的儿子孙子们都曾经有过逃学的经历。

如果是在永平王府也就罢了,逃也逃不到哪儿去。可窝头是去南田村上学的,万一他中途跑路了呢?上哪儿追去?

提前预防是很有必要的。

杨冬燕做好了一切准备,迎接第一天放学的窝头。

在她的预想之中,窝头肯定是蔫巴巴的,毕竟学堂真的跟好玩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万万没想到,窝头格外得兴奋。

他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隔壁找小伙伴显摆,说自己学会作诗了!

杨冬燕:……我信你个大头鬼。

窝头会啊,他会背两句诗。这还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会的东西就更多了,萝卜和土豆看向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崇拜和敬佩。

杨冬燕一个没忍住,在第五天时,问他:“念书好玩吗?”

“好玩!好玩!特别好玩!”

看着窝头满脸的笑容,以及满是真诚的语气,杨冬燕不得不开始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

这孩子莫非也是个傻的?

考虑到时间还太短,杨冬燕还是决定再观望一下。

再说这刚入学的孩子,其实是不教导识字写字的,一般只是让背书,背的也是声韵启蒙之类的书籍,属于浅显易懂,并不用太费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