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卑和自傲(第4/6页)

唐宓认真地点头:“外婆,你说的对,我明白了。”

“外婆,还有啊,当时招我入宣中的教务处张老师,这学期升为副校长了。他之前还来过咱们家的。”

外婆终于笑了:“张老师人很好,好人也是有好报的。”

“嗯嗯,外婆,我也这么觉得。”

唐宓的母亲在她七岁年去世,之后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外婆虽然是农民,字都不认识几个,但她对知识有着朴素的认识——书是不可能不读的,不读书,一辈子也就陷在农村里了,连个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从唐宓小时候开始,外婆就节衣缩食,供她读书。

农民能够挣到的钱也不多,无非守着一亩三分地劳作——堪称产出比最低的职业。但好在唐宓本人十分争气,或者正如别人所说,她天生是个读书的苗子,记忆力好,领悟力绝佳,从小到大,成绩都是翘楚,中考时考了全县第一,被前来招生的宣州实验中学的老师看中,去了宣州读书。

唐家村地处嘉台县的西南边,南北两面环山,东西两面邻水,是山美水灵的好去处。

但这美丽的地形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农村里也是空空荡荡,年轻人都外出去省城或者更繁华的地方务工,唐家村的很多田地就空闲了下来,经济发展跟不上,农民的生活尤其辛苦。但几年前,穿山隧道终于打通,宽阔的公路也在数年之后通到了唐家村,有限公路之后,经济也慢慢地发展了——然后村子里也开了会,提倡村民养鸭致富。

鸭肉和鸭蛋都比鸡肉鸡蛋贵一些,喂养得法的话,鸭子每天可以产一只蛋,年底还可以卖。外婆想着自家还有一个等着上大学的孙女,也活动了心思,她和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年龄一大把了才开始学习试着养鸭子。

鸭子要吃稻谷玉米才长得好,考虑到现在村里空闲的地方也多,外婆就承包了地,多种稻谷养鸭子。几年下来,虽然有些波折,也慢慢养了三四百只。

养鸭致富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唐家村地方灵,连养出来的鸭蛋都比别地大,每周都有固定的人前来收购。

鸭舍就在土楼的一层,平时非常吵,但是习惯了,也就不觉得。

夜晚十一点,唐宓躺在床上,听着最后一只鸭子停止了叫喊,也慢慢沉入了梦乡。

唐宓起了个大早,她准备去厨房给外婆做一顿早饭,可是没想到外婆已经在厨房忙碌起来了。晨光中,外婆的白发如此显眼。

“外婆你不用这么辛苦。”唐宓说,“我现在拿着学校的助学金。上大学之后也可以申请助学金,你平时好好休息吧。这些鸭子……不用再养了。”

外婆瞪她一眼:“不养鸭子,我这个老婆子还能去干什么?我哪有那么老,需要休息了?”

唐宓语塞:“我是说,可以少养点儿啊,不用那么辛苦啊。”

“你懂什么?”外婆不高兴了,“一只是养,百只也是养。养多少都是一样的。”

“这怎么能一样呢?”

“你干过几天农活啊?批评我了?”

唐宓哑然。外婆的执拗全村有名,从来听不进她的话。

“那,我放鸭子去田里了。”

在其他村人早就盖上了砖瓦房的时候,唐家祖孙俩的屋子依然破旧,为了养鸭子,外婆只保留了必要的厨房、睡觉的卧室和两间谷仓,剩下一楼的房间都改成了鸭舍。

清晨的阳光下,鸭子们也渐渐醒来了,唐宓打开鸭舍,鸭子们争先恐后一扭一扭地跑了出来。她背着背篓,赶着大白鸭进入外婆承包的那几亩稻田,几百只大白鸭很有秩序地、一扭一扭地跳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稻田中嬉戏。

唐宓忍不住笑了,只觉得自己置身大草原牧羊。

唐家村种植水稻,一年二熟,鸭子几乎都是放在稻田中养殖的,白天就在稻田里吃虫子和杂草,晚上再赶回鸭舍里,回圈时喂一次就够。

清晨是劳动的时节,村民们都笑着跟她打招呼:“唐宓啊,回来看外婆啦。”

她自小在这个村子里长大,村民都很熟悉她。

唐宓一边围着围栏,一边微笑回答:“是啊。”

唐家村坐落于群山之中,山中泉水小溪无数,然后通通汇集到山下,形成了小河流,河边杨柳青青,美丽非常。她背着背篓走到不远处的溪水边,取出外婆的衣服,把衣服泡在山泉的凹处,然后在岸边坐下来,顺便翻开英语词典背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