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第2/3页)

苑琴一听这话,想到那个人前板着脸、人后喜欢插科打诨的小子,秀丽的眉眼一肃,应了一声,急急退了下去。

这丫头倒是对这件事格外上心,任安乐摸着下巴,有些晃神。

这件事虽透着诡异,但若是反过来想却有一丝线索,万事皆有其因,谁在这件事里讨了好处,或许便是谁做下的。

但……偏偏,那个人却最不可能,或者说没有半点能力做下这件事。

一个被皇室囚禁十年与世隔绝的孤女,能布下行刺嘉宁帝的局,这种猜测,才是真的笑话……恐怕谁都会这么想吧。

时至破晓,天边露出浅白颜色,任安乐立在窗前,望向皇城的方向,神情莫测。

京城被封了足足三日,直到禁卫军把整座城翻了个底朝天也没寻出半点可交差的线索后才算安生。禁卫军虽动了三日,可皇城龙椅里端坐的那位却半点声色都不动,让一众勋贵吊在喉咙里的一口气不上不下,把人都能愁死。

皇城里混进了刺客,上至禁卫军统领,下至九门提督,没一个不是担一身罪责的,可偏偏向来手腕铁血的帝王雷霆之怒硬是没降下来。

想着宫里还昏迷不醒的功臣帝家女,众臣一琢磨,难道是因为帝家小姐没醒过来,陛下顾不得其他?听说太子殿下守了元华殿三日,还未回过东宫,想来便是这个理了。

哎,虽说莫名其妙去了半条命,但一醒来便是铁板钉钉的太子妃,这一剑是福是祸还真说不清。

太子日夜守在元华殿,嘉宁帝不好宣召,便寻了个傍晚乘着御辇自己找上了门,见东宫属臣不时进出,有些宽慰,虽说记挂着一个女子,太子到底没忘了储君的本分。

偏殿里,韩烨一身月白常服,神情郑重,见嘉宁帝信步走进,忙迎上前,“父皇怎不提前告之,儿臣也好出去迎驾。”

嘉宁帝一声不吭,坐在榻上,挥退侍婢,瞧了太子半晌,缓缓开口:“三日不出元华殿,连政事也搬到了此处,太子,你这是在逼朕表态?”

帝承恩救了嘉宁帝,可已经过去三日,嘉宁帝既未封赏,也未踏足元华殿半步,能平息朝臣和太后阻挠立帝承恩为太子妃的机会只有这么一次,可以说是千载难逢。韩烨三日未上朝,守在这里寸步不离,便是表明了自己非帝家女不娶,亦是在等嘉宁帝的决断。

君臣博弈,以帝承恩的大功为筹码,便是太子的打算。

“父皇,她当得如此。若是还仇怨皇家,承恩不会替父皇挡下这一剑。”韩烨淡淡开口。

“太子,你有没有想过……”嘉宁帝神情难辨,冷声道,“晚宴上朕身边的人不知凡几,怎么会偏偏这么巧就是帝承恩挡剑救了朕。”不是皇家冷心冷情,只是帝王生性多疑,遇事总会多想几分。

“想过。”韩烨骤然开口,望向嘉宁帝,“所以我给了父皇三日时间,若是父皇真的查出这件事与承恩有关,今日来元华殿的会是禁卫军,而不是父皇。”

嘉宁帝是一个帝王,自然希望继承者聪慧睿智,可太过睿智冷静了却又是个威胁。

他眯着眼,等太子继续说下去。

“皇城戒备森严,刺客要混入难如登天,宫内必有内奸,父王这三日可查出了端倪?”

嘉宁帝刚欲开口,韩烨已道:“父皇可是查到京城世家勋贵的身上便断了线索?”

嘉宁帝眉眼微冷,脸色沉了下来。皇帝遇刺,储君自然要避嫌,不能插手查探,太子是如何知道的?

韩烨自然知晓嘉宁帝所想,缓缓道:“三日前五柳街大火,源于几家酒肆,这几处几乎同时着火,儿臣觉得有些奇怪,便派人查探,不想果真是有人放火,只是无论怎么查,线索都断在了京城的世家勋贵里头。”

太子这话的意思便是:勋贵都被栽赃了,反倒查不出来,就和这几日他查刺客一样,京城世家好像个个都有嫌疑。但是勋贵干系大靖王朝根基命脉,不是说动便能动的,更不可能连根拔起。如今这事处处透着蹊跷,确实难办。

“父皇,能做下这两件事的人在京城必定根基颇深,承恩回京不过一月,不能做到如此地步。当年之事已经过了十年,帝家土崩瓦解,南疆军队被洛将军严控于手,他对您忠心耿耿。”韩烨顿了顿,突然以一种极艰难的声音缓缓道,“帝家已经没落了,对皇家再没有半分威胁,只剩一个梓元。父皇,她三日前替您挡剑是为了救您也好,为了以功挟恩也罢,对帝家人来说都已经做到极致了。”

嘉宁帝一口气闷在心底,差点咆哮而起,“帝家怎么算无患,你别忘了,这世间还有一个帝盛天。”

“帝家主若想复仇,天下何处能拦她?她既然十年未出现,想必对当年之事已经放下,帝家再失德,这天下也是帝家主和太祖共同创下的。”韩烨缓缓跪下,“父皇,请您……看在太祖和帝家主的分上,为儿臣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