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2/3页)

吴普为了安慰他,告诉他另一件事:他还生了个婚姻不幸嗑药过度的惨儿子。

还是他贼喜欢的那个儿子。

这位小友真的觉得这样可以安慰到人吗?

王羲之一琢磨,发现王凝之傻到六十好几才把自己命搞丢了,竟还算是傻人有傻福!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确实该感到安慰。

……才怪。

王羲之算是看出来了,吴普这小子蔫儿坏。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王羲之无奈叹息。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除去早夭的长子,剩下也有六个顺利成家立业了,算得上是人丁兴旺。

吴普笑了起来:“我有个师兄说他们家可能是您的后代,一会吃饭我带您去见见他。”

王羲之来了兴致:“那我倒是要见见他了。”

到了晚饭时间,吴普领着王羲之他们去和王师兄几人会合。

见到多了两个生面孔,王师兄几人一愣:“师弟,这两位是?”

吴普笑着忽悠了一下,说正好有两个朋友在这边,就邀他们过来一起玩儿。

他还给王师兄介绍了王羲之和谢道韫“扮演”的是谁。

王师兄:“…………”

不是,他也就在飞机上提了一嘴,说“我祖上可能是王羲之”,这师弟怎么直接给他把王羲之和谢道韫给整了出来?

王师兄忍不住说:“年纪不太对吧,怎么两个人看起来年龄差不多?”

吴普瞎忽悠:“气质相符的人不好找,何况我们博物馆选人还得有和本人相近的才艺。”

王师兄想到每年在研究中心对面煞有介事表演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还真不是一般人演得出来的!

王羲之两人听不懂现代汉语,不过正在熟悉吴普新给他们买的手机。

只要切换成现代汉语,屏幕里就会读取正进行的对话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他们想说什么,也可以切换成私人模式让手机读取成文字。

非常方便。

王羲之和谢道韫的目光落到了王师兄身上,认真打量起这小孩的长相和气度来。

打量完了,王羲之还和谢道韫对视一眼,眼神里都写着“感觉不太像”。

主要是吧,王师兄看起来比较憨,瞧着不太符合魏晋人的审美。

王羲之决定回头看看这年轻人写成什么样。

王师兄可不知道两位“疑似祖宗”给他的评价是“长得不咋像”。

他热情地追问:“王先生真的懂二王书法吗?我们五百年前会不会是一家?”

王羲之心道不会,按照吴普的说法,他们至少得隔了一千六百多年。

相隔老远了。

五百多年怎么会是一家?

王羲之笑了笑,拿着手机和王师兄曲折对话:“我们家祖上是琅琊王氏。”

王师兄更激动了:“对对对,我记得我们祖上就是琅琊王氏。”

三个王家人就这么鸡同鸭讲地聊了一顿饭。

当晚所有人好好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吴普领着人过去和考古队会合。

他把李清照三人引见给领队专家,表示这是博物馆的员工,过来算是交流交流。

如果这是魏晋墓葬或者唐宋墓葬,他们或许还能帮上点忙。

毕竟魏晋对王羲之他们来说是“近现代”,唐宋对李清照来说也是“近现代”,总比他们这些跨越千年的人好猜。

领队专家表示非常欢迎。

他们早就好奇吴普博物馆那些“专家团”了。

像苏轼、唐寅他们这水平真要是十八线小演员,他们怎么都没法相信!

虽说普通人卖字卖画很难卖出高价,可凭他们的水平随随便便都能混出名气来吧?

怎么可能甘心当那么久没名气的十八线演员啊!

“你们那些文物故事我们都看了,拍得很还原,也很有意思。”领队专家笑呵呵地说,“等我们下次开交流会也去你们那边开,到时候顺便现场参观一下你们博物馆。”

吴普说道:“欢迎之至,您提前和我说一声,我给您备票,您到时候把名单给我就成了。”

两边友好地交流完毕,领队专家给吴普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挖掘情况。

他们晚到了两天,很多东西都已经挖了出来,倒是还有个大墓没开完,可以带他们过去看看挖掘现场。

吴普自然是第一时间领着人过去围观难得的考古一线工作。

王师兄他们也很好奇。

只不过等抵达领队专家所说的那座大墓前,王师兄忽然呆住了。

他不敢置信地看着清理出来的墓志铭。

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墓主人姓名和生平。

这个名字在史书上没出现过,写墓志铭的人显然也不怎么有名,全文写得平平无奇,文采和流水账差不多,主要介绍了墓里躺着什么人、这人生前干过什么事。

从碑文上看,此人本来姓黄,是中唐人士,偶然富贵,醉心书法,对王羲之的字尤其痴迷,所以把自家的黄姓改成王姓,自编族谱宣扬自己是王羲之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