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儒道世界(第2/2页)

然而因为黄粱先生的书所引起的风云并没有消停,在有晋国先行尝试成功后,印刷术,玻璃,洁白如雪的盐这些东西都被陆陆续续的造出来了。

甚至萧函在与虞夫人闲聊时,听闻帝都那边还出现了类似报纸的东西。

萧函不由得感叹,这个世界果然与众不同些。放在其他世界的封建古代社会,报纸这种可以控制舆论,开启民智的东西,哪怕出现了也是被封禁,令君王视为威胁的东西。

但在这个世界的国君,似乎就没那么多的顾忌,反正也不是什么真正□□独掌大权的天子,上面还有圣人圣院压着,倒不如兵行险着,能多掌握一分力量是一分。

同样因为这个世界的独特力量体系,即便科学技术水平相当于比现在社会落后了七八百年的古代,但人们的接受能力却很强。连诗词歌赋都能具现化出各种各样的神奇事物,就算超前一些的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真正在九州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第二年的晋国秋收。

以往每年国内的农田耕种,都需在春耕时,让至少举人以上的文人吟诗诵词,若能创出名篇佳作,才气冲天,便可惠及农田,事其丰沃,秋季丰收。

寻常佳作可有上百亩,极为优异的诗篇却能滋润千亩良田。

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传世诗篇哪是那么容易出现。所以各州府县在春耕时都会遍邀文人才子,一旦有惊艳表现,便会备受瞩目,朝廷嘉奖不说,百姓也会感念敬仰。

但今年帝都某一处皇家田庄却有所不同,春耕时没有过任何文力才气滋养,但在秋收时,农田的产量却十分惊人,连宫中的天子都闻讯亲自过来一看。

莫说天子不敢相信,就是日日耕种此处农田的佃户百姓,也不敢相信经过自己的手,竟然能种出这么多的粮食,他们怎么能与那些才富无车的进士举人老人相比呢,

天子连连激动道了三个好字,即便之前摆足姿态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现在也不禁真心感叹一句,“黄粱先生真乃神人也。”

此处的农田能有这样神奇的变化,仅仅是因为使用了黄粱先生书中一些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改良的耕种农具。

若是继续运用书中的知识,按其方法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达到黄粱先生所说的凭借人力,改变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更能大大增加粮食产量

若是寻到书中所说的土豆,玉米之物,那岂不是天下再无百姓受饥挨饿。

这是连圣人也做不到的事。

天子心中不断地在回响着‘人力’两个字,似乎有了一丝明悟。

……

同样的景象不止发生在一处,关于黄粱先生书中的内容,其他国家国君,各大世族,还有墨家农家都有进行试验。前二者看重这些技术推广开来收获民心,而后两家学派则是对其中技术钻研更深,也更有感触。

想想这千百年来因受儒家压制,令他们学派发展势弱,再未出过圣人不说,更是少有人才出现。

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失去了真正的钻研精神。

看着书上一字一句的知识还有图录,他们仿佛看到了那背后不断钻研改良认真执着的努力,而且并非一朝一夕。这些学识也并非只有能识文断字,出口成章的文人学士才能领悟,浅显易懂得连个普通的庄稼汉也能明白,也能很快上手学会新式改良农具。

这并非是天赐的智慧,而更像是无数心血凝聚而成的经验,朴素的道理。

这个世界独特的力量体系,造就了读书人地位崇高,因为他们只要能作出锦绣文章,就能获取无量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这也使得很多人懈怠了,感恩上天赐予力量的同时又会视普通人为蝼蚁。

他们可能想不到,在没有文力才气的世界,人族同样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走出来,凭借双手创造出璀璨辉煌的文明,甚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这样的人族不信神只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