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2/4页)

糜芜垂了眼皮,一时竟也有点茫然。皇帝看起来那么年轻,她还从来不曾想过他身后之事,而皇帝又太让人安心,她总是觉得,皇帝会替她安排好一切,可贤太妃说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皇帝不会纳她,皇帝又说过,她也不是宫女,眼下有皇帝在,诸事都好,那么将来呢?

当初进宫时,眼里盯着的,是宠妃的位子,是权势尊荣,然而这些日子里,她竟然把这些都抛在了一边。大约是从没有人像皇帝一样能让她如此安心自在,让她很少再去想将来如何。

贤太妃见她不说话,叹了口气,道:“澄碧堂的事我也听说了,那些人见陛下宠你,自然要想法设法拖你下来,你连个名分都没有,这些明枪暗箭,越发难躲了。如今陛下春秋鼎盛,一切都还好说,可将来呢,将来怎么办?”

是呢,人生百年,长夜将半,她也该早些为来日做些打算。糜芜笑了下,轻声说道:“我正有件事情想要问问姑妈,先前姑妈说不要陛下面前提起惠妃,是因为什么?”

贤太妃下意识地瞧了眼窗外,确定没有外人,这才压低了声音,道:“我也是前几天无意中知道的,惠妃之死,可能有些蹊跷。”

前些日子贤太妃痛风的毛病又犯了,太医对于她们这些先帝的妃子们,自然是不如对皇帝的妃子殷勤,贤太妃私下打点了一百两银子给相熟的太医送过去,这才换得太医一日一次请脉用药,后面症状轻了些,贤太妃想着这病是个经常犯的症候,若是每次都得这么花钱,要不了多久就得穷了,于是便想管太医把药方和脉案都抄下来,以备着下次使用。

太医肯给药方,但脉案按规矩是不能给看的,贤太妃便让赵嬷嬷借口去取药,潜进太医房里偷偷看了个大概,便是在这时候,赵嬷嬷偶然看见了惠妃的脉案。

“你猜怎么着?”贤太妃目光沉郁,低声问道。

糜芜不想瞎猜,便摇了摇头。

“惠妃死前两天才请过平安脉,脉案上记载,一切如常。”贤太妃下意识地又看了看窗外,声音越发低了,“可请脉后才两天,人就没了,后面宫里传出来的消息,又说她已经病了一个多月。”

她不再往下说,只是看着窗外的水面,蹙紧了眉头。

糜芜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若说惠妃是得了什么急病突然去世,其实也不算太匪夷所思,整件事件最古怪的地方,就在于惠妃死后,传出的消息是,她已经病了一个多月——

要么是贤太妃弄错了,要么就是,宫廷有意遮掩了惠妃真正的死因。

联想起最初几天皇帝对她的诡异态度,糜芜下意识地想到,恐怕是后面一种。

“先前知道你生得像惠妃,我还很是高兴,想着只要皇帝还念着贵妃,你就能得宠,也好给家里争一口气。”贤太妃看着她的脸直叹气,“如今家里夺了爵,你又没个名分,突然又听见这回事,闹得我一时也没了主意,你生成这样,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到如今,她也不确定到底是如何了。糜芜笑了下,轻声道:“陛下头一眼看见我,就留下了我,自然是好事。”

“但愿如此吧。”贤太妃站起身来,“总之,在事情没弄清楚之前,你尽量别在陛下面前提起惠妃。”

糜芜跟着站起来,上前扶住了她,低声道:“到时候再看吧,一味躲着也不是办法。”

一切的关键,都只在于皇帝心意如何。假如皇帝就是故意遮盖惠妃死因的那个,那么,她也该仔细想想今后如何与皇帝相处了。

“记住,一是位份,二是孩子。”贤太妃幽幽说道,“只要没给你这两件,再怎么宠爱,都是假的。”

御书房中,崔道昀听崔祁煦说完了刑部审理的情形,淡淡问道:“镇国公如今已经回家去了?”

崔祁煦道:“是,昨日问了一回,江南的事跟国公并没有什么关系,今日一早又提审秦丰益与国公对质,秦丰益见了国公,更是惊恐万分,眼看是诬陷无疑了,刑部、兵部和大理寺几位大人也觉得秦丰益的指控并不可信,况且国公在刑部待了一夜,十分劳乏,于是梁尚书便提议让镇国公先回家去休息,儿臣准了。”

兵部尚书梁坤是郭思贤的嫡系,自然是帮着郭思贤说话的。崔道昀拿不准太子是有意纵放,还是的确不知道其中的内情,沉吟片刻才又问道:“朕听说,昨日你当着三位主官的面,说要还镇国公清白?”

崔祁煦忙道:“是,儿臣当时让镇国公不要担忧,父皇英明睿智,必定能查清真相,还他清白。”

崔道昀一阵失望。太子既然这么坦然地跟他说出这些,自然是没有觉得这话有问题,可是一国储君当众说出这话,岂不是告诉那些主审官员,不能动郭思贤吗?也难怪梁坤提议之后,刑部和大理寺立刻顺水推舟,放郭思贤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