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入库(第2/3页)

前两部分意思意思地留一点,他们的重点主要摆在第三部分,改编方向是把意思变直接点、把操作变具体点,需要点理解能力的部分给它配上简单易懂的插图。

这样一来,哪怕是不太识字的基层将领,也能连蒙带猜看懂这本书的内容了。

至于将领们跟不跟着做,暂时还不重要。

目前每个大将都有自己的练兵方法,战场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只要能打胜仗就无所谓规不规范。

不过在天下一统之后,规范化就很重要了。

要知道一群失去目标的猛兽是非常危险的,秦国不能因为已经一统天下而原地把所有军队解散,更不能和战时一样把军权完全交付给某几位大将。

到那时必须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军制,既要能一直保持秦国精锐之师的战力,又要能对将士进行有效约束。

扶苏已经准备在改编过程中夹带点私货,在尉缭这份稿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军事体系。

张良对扶苏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两个人讨论到入夜,点上蜡烛开始操刀改动尉缭的稿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扶苏下衙后都在和张良忙活这件事。

到《练兵指南》整理出来回到尉缭这个原作者手上的时候,尉缭有点认不出这是不是自己的书了,内容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只是更通俗易懂;观点也没多大改动,还是他的那些观点。

这个插图版通读下来非常流畅,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就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扶苏腼腆地对尉缭说:“先生,您是不是觉得改得不好?”

尉缭沉默了一会,说道:“没有不好,这样一改,更适合给武将读。”

兵书可不是写给文人看的,想要自己的兵书能让目的群体接受,其实该把道理写得深入浅出。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尉缭终究有一颗文人的心,写起东西还是迈不过心里那道坎!

扶苏和张良就不一样了,一个小孩子,一个少年人,对新事物接受得快,也敢于突破和创新。

由他们来用这种通篇大白话还配上插图的写法,别人看了不会有什么想法,反而觉得这很理所当然。

小孩子写东西,你还指望他写得文绉绉不成?

对于扶苏夹带进去的那些私货,尉缭也看出来了,但他读完后非常认同扶苏的想法,感觉把它们加进去一点都不突兀。

总而言之,尉缭很认可扶苏和张良合作改变的新版本。

扶苏便邀尉缭一起去给嬴政献书。

尉缭对嬴政的观感挺复杂,嬴政晾着他不用,又派人盯着他不让他离开咸阳,着实让他高兴不起来也喜欢不起来。

要不是对扶苏观感不错,一直被拘在咸阳又闲得慌,谁乐意关起门闷在家里写书?

尉缭说道:“我就不去了,公子若是想把书献上去,自己拿去便是。”

扶苏也不勉强,带着整理出来的《练兵指南》书稿走了。

张良对入宫也没兴趣,自己骑着马回府去,剩扶苏自己入宫求见嬴政。

这天是休沐日,嬴政独自在书房拿着本闲书放松,听人说扶苏来了,也没让人拦着,直接叫人把扶苏领进来。

扶苏进书房后麻利地跑到嬴政对侧坐下,张口喊了声“父王”,看起来一点不拘着了,亲近之意溢于言表。

嬴政瞧着觉得有趣,把手里的书扔一边,问道:“有什么事?”

扶苏把带来的文稿呈给嬴政,告诉嬴政这是尉缭写的书,不过他和张良一起改编了一下,上面一叠是原稿,下面一叠是他和张良改变的版本。

嬴政接过文稿,先拿起原版看了起来。

尉缭的稿子理论性强,读起来有些艰涩,对嬴政来说却没什么难度。

他轻轻松松把整份文稿读完,对尉缭的理论水平很满意,更重要的是第三部分那些详尽具体的治军章程完全可以落实到军中。

嬴政把原稿扫完了,倒是挺好奇扶苏和张良会怎么改,当即拿起改编版看了起来。

一看之下,嬴政舒坦了。

不愧是他儿子,想法和他一致,完全把不甚精到的内容缩略了,重点放在操作性强的部分。

这个版本不仅把语言通俗化、碰上非常到位的插图,还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扩展延伸,如果说刚才嬴政只觉得原稿里面一些举措可以在军中推行,那这个版本就是一本详实具体的操作指南!

嬴政把文稿放下,没说好不好,而是问扶苏:“这是你和张家那小子一起改的?”

扶苏点头,还给嬴政讲了讲哪些部分是张良负责的,重点夸一夸张良思维多么敏捷、观点多么独到。

嬴政不置可否。

要是韩王没降秦,张家那小子绝不可能这么尽心尽力。

他本来还想着先打下韩国,顺便把张家那小子弄过来,没想到张家那小子居然自己先来投奔扶苏了,眼光倒还挺不错,比听到韩王降秦就大病一场的韩非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