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请辞官职(第2/2页)

“日后你们定要相互关照,彼此扶持。”

黛玉和婵婵都点头应下。

“娘亲跟爹爹又不是这几日就往江南去,何必现在就说这些话?”商婵婵见江氏若有所思,感慨颇多就继续开解了两句。

江氏一笑:“为女儿担忧的心境,你们此刻不懂,非得来日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明白其中滋味呢。”

半年后。

宣武六年六月。

近两月来闽地捷报频传,时近一年的布局鏖战,除了地势最险要,最难攻破的凤山城外,其余三城终于一一收复。

南渥南邵国颇有望风披靡之态,唯有一些残余顽抗的余逆,分成小股深入山林中,时不时要出来捣捣乱。

皇上的旨意是,凤山城绝对要拿回来。而其余的匪贼,就算不能绞杀殆尽,也要将这些人彻彻底底赶出闽地,让他们到海上流浪去。

谢翎此次的军功也算是拿了一半。

连谢羽册与商铎私下里喝酒,都不免感慨:“这从军打仗,除了本事,也得看命。”

论起来,谢翎自然不如父亲兵马娴熟。

然而天时人和,使得他在一年内就荡平了大半闽地叛乱。

谢羽册为儿子骄傲之余,难免也有些感慨伤怀: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偏最后一次战败归朝。

商铎安慰亲家道:“皇上心里都明白,你那是叫周家兄弟坑了。且当时先皇还在,朝中人心浮动,哪怕我跟林如海在京中,一个做宰相一个做户部尚书,给你的助益也有限。”

当时商铎还在天天被太上皇拎过去骂呢,自己都满头包。

且他与林如海到底是文臣,隔行如隔山,能保证的不过是闽地的军需,别的都帮不上什么。

商铎拍了拍亲家的肩膀:“那小子若不是有你这个亲爹坐镇兵部,事从权益,战事哪里就有这么顺利?”

顿了顿又道:“战时也罢了,待谢翎归朝,我劝你也跟我一般,退下来歇歇吧。”

谢羽册点头,深以为然:“这一年来,皇上也着意提拔了许多武将。

等翎儿从闽地回来,我自然要退下去。我还不比你,若是我抓着兵权不放,只怕要牵累太子殿下了。”

三月前,宣武六年春,皇上昭告天下,册立大皇子为太子。

至此国本已定。

自商铎从宰相之位退下,谢家父子又有兵权在手,京中俨然将承恩公府视为第一世家,百般奉承。

简直让谢羽册如坐针毡。

只是现在儿子还在闽地,他不得不在兵部坐镇。

待来日谢翎还朝,他估计跑的比商铎还快。

此时谢羽册先将这些事儿抛开,问道:“你的手如何了?翎儿每一封家书都要问及此事。还从闽地寻了当地的医生和偏方。”

商铎哈哈一笑:“难为他想着。”

谢羽册看了看商铎右手心的伤疤,奇道:“你这一道伤痕竟似比去岁还重了些,倒也奇怪。”

商铎漫不经心似的:“大约是用药的关系吧。”便将此事岔了过去。

只自斟自饮了一杯道:“我这里只盼着你儿子早日回来,咱们两家完了婚事,我好安心往江南去养病。”

谢羽册点点头:“也是,只要在京中,总有忙不完的事儿。虽说你如今只上大朝,但皇上也是至少隔一日就叫你入宫,商议些事务。”

“皇上信重是好事,但落在旁人眼里,不免说你是个‘隐相’,人不在其职,却占着其位。”

商铎颌首:“这朝上能臣比比皆是,三年一科举,也有的是贤能之士。只是……”

说到这儿,商铎止住不言,谢羽册倒是也听得懂。

皇上生性多疑狭隘,遇事还是喜欢将商铎等从前信任的臣子叫进来商议。也算是先皇留给他的后遗症之一。

在商铎看来,皇上也有些自误了:当年是国有二主,他只信赖忠心自己的臣子无可厚非。

可现在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所有朝臣自然会尽力为他做事。说句难听的,也没别人可效忠不是。

实在无需这样疑心深重,以至错失贤良。

只是这话连商铎也不能,不敢开口劝说。

好在皇上虽文治武功不如先皇年轻时,到底也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

如今各地已安,宇内清明,除了闽地外无甚大事。皇上这般心性倒也无甚大碍。

商铎不愿再想朝政之事,于是换过儿女话题来说。

“闽地有捷报,婵婵是最高兴的。现在也有兴致,在家里弄了各色花在点茶,白糟蹋我们家那些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