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悬棺(第2/3页)

例行又问了几个问题,温元思觉得差不多了,话题就转了方向:“贵府之前应过配合开棺验尸,本官想确定死因,老安人尸身,现在可能验?”

这个问题……

王氏不好答,看向丈夫。

“验是能验,但有点难……”米孝文面色有点奇怪,“通判大人确定?”

温元思颌首:“自然。”

米孝文吩咐王氏:“通知下去,马上上山。”

“是。”

“衣服也要备几件。”

“妾身省得。”王氏立刻去准备了。

宋采唐和温元思对视一眼,难道这尸体,葬在了山间?

“地方很高,不大好走,还好现在时间尚早,来的及,”米孝文解释道,“家母来自巴蜀,早年逃难而出,祖地已无处可寻,可家母念旧,老早就有心愿,想按自己族人规矩行葬,死后不想下地,想挨天边近些,遂我与弟弟照她心愿,于崖间辟了处悬棺……”

悬棺!

宋采唐听到这两个字,也是一愣。

巴蜀文化里的确有这一出,三峡两边悬崖上的悬棺群,在她所在时代仍然有。

关于这个习俗,传言很多,有说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悬棺于高崖,祖先魂灵可护子孙昌盛;有说高崖离天最近,先人灵魂可升天为仙;还有说蜀道难,盐运只靠水道,境况危险,死伤无数,很多人死了,不愿入土,想要看着这盐道,遂做成悬棺,日夜对着滔滔江水……

具体是什么,已不可考,但这一次验尸,少不了辛苦。

宋采唐已经很有觉悟。

要建悬棺,必得高处,山陡,去到挖出来的洞穴,也会有一定难度……

宋采唐严肃的看向温元思:“通判大人怕是得找几个人帮我扛仵作箱子。”

她的箱子有两个,一个装古代验尸工具,姜,酒,醋,白梅,酒糟,葱白等,一个装她的各种刀剪镊工具,哪一个个头都不小,份量都不轻。

带着爬山……

温元思一想就明白了,笑道:“这有何难?宋姑娘不必担心,我保证你的箱子一定和你一起顺利到尸体面前。”

然而话说的轻松,上山也是很费力气的。

马车只能到山底,往下得用软轿,到了半山腰,软轿也用不了了,只能靠自己的脚走。

这山是附近有名的高山,如今正是七月,炎火夏日,越往上走越冷,自身走路带来的热量都不够消耗,需得加衣服。

走的喘的不行时,宋采唐突然想起了赵挚。

那人个子那么高,肌肉那么瓷实,还会武功,爬上山肯定不费劲……

温元思别看是文人,体力竟然不错,自己爬山的同时,竟还能注意到宋采唐,在前边细心给她清路。

宋采唐努力控制着呼吸,心说就当锻炼减肥了,萌妹子婉婉给她喂了那么多东西,终于可以消耗……

温度起来越低,风越来越大,鱼米之乡的湿润,这里已经完全感觉不到,宋采唐感觉 ……就像来到了冬天的北方。

路也越来越陡,越来越难走。

米家人放置悬棺的位置足够高,足够险,但同真正的蜀人还不一样。

蜀人放悬棺,要先在峭壁上凿打出路,用绞车绳索之类的工具帮助,将棺材放好,最后退出来时,再毁掉先前的路,任何人也再过不去,打扰不到棺内灵魂。

而米家做为栾泽人,还是希望拜祭的,所以这路虽险,却还留着,也不像蜀人造的那么危险,腰间系上绳子走过去,并不危险。

洞穴内,空间就大了。

跟来的所有人都能装下。

小梁氏的棺材看起来很贵重,用的楠木,前大后小,呈梯形,每一个部分都是优雅斜面。棺盖斜面带翘,正面材头刻着个大大的寿字,画有碑厅鹤鹿,工艺相当好。

米文孝过去烧了纸,磕了头,哭了几声娘,把事情因果说了,才擦了擦眼睛站起来:“好了,我娘知道了,可以开棺验尸了。”

温元思带着众人冲棺木鞠了个躬,方才下令:“开棺吧。”

大家辛苦半天,上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没谁再耽误,直接拿出工作,撬了棺材钉,开棺——

“嘎吱——”

随着一声沉闷声响,棺材被打开,里面的尸体现在了人前。

众人愣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说话,但内里情绪……

温元思上前一看,皱眉问米孝文:“老安人尸身,可是用过什么东西?”

米孝文看了一眼也纳闷:“没有啊……”

宋采唐这时也看到了尸体,立刻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惊讶。

因为棺内尸体发肤皆在,没有白骨化,虽然水份已失,看起来很干,但眉眼鼻子,全在,看的清清楚楚!

就是颜色有点偏黑。

这是具干尸,很像做过防腐处理,但考虑到环境——

如今是夏季,山上气温就很低,最多几度,换了其它季节,只有更低,外面风大,空气非常干燥,又干又冷的环境,还在高崖,没有野兽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