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争论开始(第5/6页)

刘元那么说话,一群人听得也是真真的。

“依殿下所言,身怀才学者若不能出仕为官,为天下造福却算不上贤才的?”话里挖坑想坑刘元,想得倒是挺美的,刘元能让他们坑得了才怪。

含笑而抬起头,刘元道:“不知诸位读书识字是为何?”

问得倒是客气,一群人听着刘元的话顿了顿而答道:“殿下读书识字又是为何?”

“知耻,明理。”刘元问,他们不敢接话回答,他们问,刘元却半点不曾退缩地回答。

“刘家的出身,我的出身诸位都是知道的,就算从前不知道的,既然来了云中必也打听清楚了。刘家不是贵族,家道中落后,我祖父为了养活一家子耕种,父皇原不过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刘家的今日是很多人包括刘家自己人也想不到的。因此幼时我不像诸位贵族家的弟子有名师教导,三四岁开始读书识字。我能识字,多亏了多年沛县的主吏,也是当今大汉的丞相萧何。”

“当初我拜师时萧先生也曾问过我为何想识字,我那时也是这般的回答的,知耻,明理。”

“知耻而后勇,明理而辨是非。我识字只为如此,不知这个答案,诸位可曾满意?”

答完了,回头笑问一句,提问的人得刘元这样的答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谁让刘元说得在理。

“我回答了诸位,诸位还没回答我。”刘元答完了也没忘这个问题是她先问出去,她都回答了,对面的人难道不答一答?

刘元都如此大方,他们好意思不大方?

“我不如公主殿下,初识字时因家中长辈所逼,后来……”

后来怎么样,那人点到又不说了,刘元好奇地询问,“后来如何,如今又是如何?”

回答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郎君,很是年轻,还透着几分稚气,面对刘元的询问他还睁大眼睛看向刘元,刘元道:“你知道我现在读书识字为了什么?”

方才的问题是问从前的时候刘元为什么会想读书识字,而眼下刘元自问的是现在为什么而读书识字。

“这,殿下难道忘了初心?”

立刻有人像是嗅到了刘元的不是,紧紧地捉住追问着,生怕错过的模样。

刘元道:“不读书时是为知耻明理,读书后更希望能学得古人大贤的智慧,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盼能做到。”

一番话落下,谁都没想到刘元竟然还会有如此大志向。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爱逍遥,墨子怜天下,诸子百家皆有所长,从前他们都想用自己的理念能改变乱世,我也想学得他们的本事,将好不容易安定的天下变得真安乐。”

道指各家思想,若不是熟读百家,刘元怎么说得出他们的中心思想来,因而看着刘元的眼神,倒是少了几分轻视,多了郑重。

不怪刘元敢接下战书,若是刘元没有半分真本事,她岂敢上那台上争论起来。

“提到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知殿下可曾看过左传。知左传中的一句话,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行,刘元看起来确实是读过书,读得还不少,有人提出了左传。

“此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年。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旨可赦也已。”弗听……”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杀求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宋襄公假仁假义,愚昧无知,何其可笑。”

刘元不仅将此段背了出来,更对宋襄公的所作所为直表露嘲讽。

“依殿下所言,君子不得伤,不禽二毛就是一句笑话?”

“两军交战是为何?当日宋襄公出兵是为救郑,战场之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既可得胜解郑国之围,又可不必让宋国将士凭添伤亡,其不念所救之郑,随他出兵的将士,怜敌国将士,不可笑?身为一个国主连个远近亲疏都不分,凭白叫楚军准备妥当以叫将士多伤,不堪为一国之主。”

“好!”刘元说得在理,立刻引得一群叫好声,台上的人难道也一样分不得远近亲疏,道刘元的不是?

刘元答完了朝着他们作下一揖,等着下一个的提问,随口一句刘元还能将全文背出来,再论起来,引经据典的,刘元也是半点不怯场的。

“不想公主殿下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上面辨得热闹,下面听着的人如徐庄和尤钧交头接耳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