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章 [1更+2更](第2/4页)

但知夏、祁思明和董昕月三人却是截然相反。

别人是错得千姿百态,他们则是对得“千奇百怪”。

和所有正规考试一样,这张试卷他们也是选了最后一道解答题当作压轴题,难度系数极高,甚至可以说是比非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期末考的高等数学试卷都难上几分。

这道题的解法,标准答案上一共提供了两种,都是可以用高中知识以及浅层高数理论就可以解决的那种,不过可能要稍微绕点弯子,讲究“灵光一闪”。

当时,改卷过程中,他们聊了聊,发现一共改到了三份将最后一题做出来的试卷,而且三个学生各自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其中两个便是和标准答案一样的思路,也在出卷人的预料之中。

而还有一份,却另辟蹊径地给出了第三种解法,用到了一个冷门不常见的定理和公式,再借助辅助线条,竟然把原本需要分多种情况讨论的题目进行了非常简单的处理,居然也能做出来这题,就让人觉得还挺眼前一亮的。而且这张试卷的扣分点也不是解题逻辑的问题,而是在最后一步的计算总结时把“+”不小心写成了“-”,漏掉了一笔竖杠,低级到了极点的错误,非常可惜。

但能知道这个理论,还成功运用到了题目的解答里,这就表示答卷者对高数的掌握已经很不错了,学习时也绝对没有仅仅局限于本科教材,更别提基础的高中教材,绝对是博览群书的那种。

当时,他们绝大部分都认为这份试卷应该是董昕月的,还有几个老师觉得可能是李信德,也就是这次考试的第四名,他去年也是省队的选手,是去年的复赛第三名,作为高二生去参加了全国赛。

“不管是谁,都很不错。尤其是董昕月,我比较相信是她做出来的这个解法,估计今年的imo的国家队能有她一员。”当时,看到这份试卷逻辑严谨的解题思路以及清晰工整的字迹,一个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这般说道。

另一个老师先前也改到了这份试卷,闻言表示赞同,尤其是对这份试卷给出来的新颖的第三种解法十分满意,语气很是欣慰:“这个理论是真的冷门,有的本科上课甚至都不会提,这个丫头却能这么熟练地运用,感觉是个读数学专业的好料子啊。”他觉得这份试卷肯定是董昕月的。

“所以呢?你俩都认为这份试卷是董昕月的?该不会是看中了,想提前拉去你们学校吧?”作为京都复赛组总指导的数学家去倒水喝回来了,听到他俩的话,故意调笑,“那可不行,我也看中了啊,她这个理论正好符合我的研究方向,得来我们学校。”

“哈哈哈哈哈哈,那你可是强劲对手啊。”两个老师笑道,“但招生这个事影响因素那么多,不只是看师资力量,说不定我俩嘴皮子好就忽悠成功了呢?”

几个老师都是在开玩笑地在聊天,但对这份试卷作答者的数学水平的惊讶和欣赏,还有希望她去自己学校读数学专业的心,都是真的。

——直到他们发现这份试卷的作答者既不是董昕月,也不是李信德,而是知夏。

内心的震惊别提多深了。

也稍稍有所退却。

毕竟,知夏这个身份的争议性摆在了这里,而且水平也极其不稳定,就连她自己都一再在公开平台表示自己是“运气好”。当然,他们是不信“运气好”能考一百四十九这个第一名的高分的,但对她进步速度过大且不稳定的数学水平也确实是抱观望态度,原本七分说笑三分认真的“提前招生”闲聊也搁置了下来。

但的的确确,知夏引起了这些高等学府老师们的注意。

而有了知夏这个惊天大雷在前面“轰轰隆隆”打击了老师们对于作答者的猜测,祁思明同样也获得了第一这件事相对来说竟然比较好接受了。

毕竟他爸是那个大名鼎鼎祁氏集团的总裁,肯定会给自家儿子最好的教育,而且听说他小的时候还是有天才之称的,很聪明,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一窍不通”了起来,但到底有基础在,“一窍通而百窍通”也不是不可能。

相比之下,董昕月这个第一名竟然不显眼了起来,更别提排在后面的那三个同学,简直就是没有了姓名。

因为有知夏和祁思明的加入,京都市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拔联赛和复赛的受关注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

想到知夏前两次考试都自己主动表示“是运气好,我的水平还不够”,那些不喜欢她的黑子们便仿佛拿到了黑料石锤,对她的学习一再进行言语上的攻击,认为都是假象,她自己都这么说了,显然没有信心,心虚了才想着提前给大家打预防针罢了。

其实粉丝对知夏还是很有信心的,觉得她既够努力,也有天赋,肯定是有实力的,但这毕竟是省队选拔,从几千人到这六个的最后名额,竞争实在太激烈了,高考都没这么狠,不是说粉丝相信她,她就真的能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