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您就说要不要吧(第2/2页)

皖师大的民乐团姑娘们,本来到平京就觉得啊啊啊,到处是高手,当面就想撤了她们,是老大执意要留下来给大家体验感受镀金的机会。

光是能在老皮的演唱会上参与露脸,这都是可能未来一辈子可以吹嘘的资本。

所以平日里在师大的那些傲娇任性、自视清高的小脾气都丢了个干净。

乖巧得很。

看见这位满头花白蓬松卷发的中年大叔,满带大佬气势的指挥,都不由自主的服从。

特别是平时牛皮哄哄的京城琵琶高手,都如臂指使,其他人还不赶紧百依百从。

那二胡更顺着最后对她好像开小灶的挥舞手臂,加倍悠长轻柔。

相比其他乐器,二胡出了名的悲情。

但这里却被处理成了模糊的背景音,铺垫在燕青自己弹奏的中阮音周围。

更让听众们仿佛看到眼前被勾勒出来的孤独身影。

对,就好像是中阮弹奏旋律的影子。

音乐实质化了。

有种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无力感和无方向感。

夕阳是结束,元宵却是不知所终的未来。

这得是多么高超的技艺!

燕青自己是没想这么多的,他都摆着死鱼脸在那面无表情的弹唱。

其实这是老皮给他的建议。

这年头嬉皮笑脸的风格,声情并茂的演绎,多半不会太让观众追捧。

就得是这种禁欲风,爱理不理的自顾自,反而更容易引得观众记忆深刻。

现在都有那种超高超大的高清显示屏特写歌手。

从看台上只能看见如火柴棍大小的歌手,却能被这种超大屏幕把整张脸放大到几层楼高。

老皮的团队经历那么多演唱会,当然深谙这些技巧。

这就是要推出新人,让观众熟悉新人的重要阶段。

没少给特写,淡定、沉稳的五官,特别是那副颇有些如佐罗面具般遮挡眼部的黑框眼镜,居然又看不到什么凄苦。

这时歌曲又一遍推到副歌高潮部分:“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却好像多了层和声,若有若无的女声在缠绕。

内味儿就变了。

居然成了对爱人、对情感的思念,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好岁月。

少了沉重哀情,透着嘴角依稀的轻笑。

更显悠远,继而隽永。

最后这俩字,才是华夏所有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燕青没这么深刻的艺术修养,但他知道怎么唱出来让人喜欢叫好。

他还觉得是理所当然呢。

所以表情愈发沉静,让观众都以为是他功底深厚。

这么一首词都能让我们听出品味来。

殊不知老皮他们在DJ台,连声称赞:“牛逼,老金这点补上的和音绝了,给了人生的希望,立意拔高了呀!”

其实这种玩法,通常出现在各种专业练歌房、排练室。

各路高手,玩器乐的,唱人声的,交织在一起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对作品理解调整,不一定拘泥于原作,用技巧和情感去重现自己对歌曲的定义。

这已经是艺术追求的范畴了,一般不拿到商业化的演唱会来显摆。

因为大众听不懂这里面的处心积虑,能够飙高音、拖长音就觉得很震惊了。

现在的分量刚刚好,燕青主力传达,各种和音、配器在周围协调,大骨架还是平易近人,局部细节如画龙点睛的拔高演唱的艺术含量。

让观众们也惊讶,有种别样的神采。

如果说昨天还是对诗词歌赋改头换面回到应有的样子,感到惊艳。

今天就是能理解到里面深邃的艺术感。

自己都觉得自己高雅起来。

谁知燕青马上就来个低俗的。

当然不是十八摸,周邦彦的《青玉案》。

燕青自己最擅长这种浪子曲目。

甚至相比柳永的柳词,周词当年在各大夜场,最得乐师喜爱。

因为他强调格律严谨,字音读来抑扬变化而和谐婉转,绝无吐音不顺显得拗口的地方。

这种词本身即富有音乐美,同乐曲能够完美配合,自然是让乐工、歌女都喜爱异常。

不过这货也是个沸羊羊,居然能躲在李师师的床下听美羊羊和宋徽宗忙活,转头还写词记录感叹……

所以浪子哥怎么会去步他后尘。

然后全场看见这刚才还面无表情的诗词歌手,忽然抱着“阮吉他”转身对民乐团笑了笑……

超大屏幕上,刚才还颇有些紧张的二三十位民乐团汉服妹子,居然不顾面前还有自发的指挥,成片的东倒西歪嗔笑撒娇。

观众们都哗然了!

威力这么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