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百年孤独(第3/5页)

站在防务部的立场上,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毕竟他们的士兵不只是承担着聚居地的安全与秩序的维持,同时也负责保护技术部门的勘探员进入遗迹回收战前文明的技术。

战争已经结束了41年,但他们的战争从未结束过。按照二十年一个世代,他们的牺牲甚至已经横跨了两个世代,影响了至少四代人。

而技术部门和二十年前一样,仍旧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并声称这不仅仅会带来“DNA污染”等等技术上的风险,更有可能导致文明层面的崩塌。

这种顾虑并非是毫无缘由。

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并且不具备基本政治权利的威兰特人,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奴隶兵”,历史的倒车甚至开到了比繁荣纪元更久远的封建时期的奴隶社会。

这条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们明明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机器人和AI。

然而这一提议则遭到生产部的异议。

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撑,生产一台足够可靠的机器人的成本,不是几倍几十倍的问题,而是几何倍的增加。

那昂贵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都不是如今的“战后重建委员会”能够负担起的。

除非把对各个幸存者聚居地的开支完全砍掉,让包括巨石城在内的幸存者聚居地自生自灭。

而即便是如此,能节省出来的成本,也远远无法满足防务部门对于人力的需求。

更何况,砍掉了各个幸存者聚居地的预算,也就意味着战后重建委员会将失去一个庞大的人力池,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了安抚技术部与防务部,生产部提出了许多折中的建议。

比如可以赋予威兰特人有限政治权利,比如放开生育权等等,并适当地接纳部分威兰特人进入人联的大家庭,只要他们能在战场上建立卓越的功勋。

至于产量更高的克隆人,没必要将他们的人生限定在炮灰这个职业上,可以允许他们自由地进入工厂或者农田从事资源生产工作。

这种优质的劳动力不只是防务部门需要,生产部门同样需要。

这场会议最终没有讨论出任何结果,反而为之后战后重建委员会的分崩离析埋下了隐患。

三方会议结束的次年,第2171年,也就是废土纪元的42年,学院探索队在西海岸回收的威兰特实验室成为了引燃火药桶的导火索。

那里保存着威兰特人的完整的基因库,同时还保存着繁荣纪元落幕之前未能完成的“奇点”技术——生命周期可调节技术。

在尤里乌斯将军的带领下,由威兰特人组成的快速反应旅占领了该实验室,并扣押了技术部探索队的全部勘探员。

面对技术部门的强烈抗议以及交涉,防务部只是声称那是尤里乌斯的个人行为,并且对逮捕这位“失控的高级军官”表现极为消极,甚至还“不小心”给被占领的实验室送去了核聚变电池。

很明显,他们试图完成这项研究,或者说利用这项研究中的部分子技术,创造能够“八倍速生长的克隆人军团”。

客观的来讲,防务部的人已经表现的相当克制了,毕竟明明他们可以直接明抢,但还是编了个蹩脚的理由装模作样了下。

委员会对各部门的控制权已经衰落到了谷底,而与之相对的防务部与技术部的矛盾则达到了最顶峰。

第2172年,废土纪元43年,在几次“意外”事故之后,技术部彻底失去了对防务部的信任。

在时任技术部部长、学院院长“结论”博士的带领下,技术部以勘探大型遗迹为名义向北部沼泽转移了大量核心技术人员,并在战前学术组织“学院”的框架下,筹建自己的武装探索部队。

防务部对此漠不关心,他们的重心已经在向大荒漠以西转移,而西海岸的凯旋城和大部分军事设施,实际上已经在那个“失控的高级军官”的控制之下。

而委员会的生产部虽然低调,但同样不是省油的灯。

甚至早在三方会议的导火索之前,他们就已经在暗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优先建设东海岸的聚居地。

理想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

不止如此,他们甚至联合6号避难所的管理者与殖民舰的时任舰长,共同推动了“企业”计划,设立了地区性质的“最高理事会”,并且提出了“工业救世”的总路线。

或许在时任的生产部部长看来,为了拯救母星而将殖民舰搁浅在地表的殖民者们,以及为了拯救更多幸存者而勇敢地打开了大门的6号避难所居民们,比起那些在谈判桌上争的面红耳赤的“同事们”更值得信赖。

虽然理想主义者很少能立刻做出肉眼可见的成果,但文明的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理想主义者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