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天下何人不通秦?!(第2/3页)

如果朝廷就这么宣布下去,地方势力绝不会想着,拿到了铸币权,就将盐铁等经济大权交出去,而是会变着法的,将地方的经济大权也控制在自己手中,继而让自己能够聚敛更多的暴利跟财富。

这才是人性。

知进退,懂取舍,终是少数。

嵇恒嘴角露出一抹轻蔑的冷笑,漠然道:“只要这条政策朝廷能够颁布,真正落实下去,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只不过会做一些调整,并不会一味的颁布下去,而是以政令的形式透出风声。”

“朝廷到时可直接颁布一道政令。”

“对天下的盐铁等经济相关的经营,做一次全盘的考察,以摸清天下的经济脉络,便于日后朝廷对天下的治理及对日后政策颁布也大有帮助,也便于日后天下生息。”

“在这份诏书中,同样宣布,拟下放铸币权。”

“从关中试行。”

“同时在天下设立‘称钱衡’,用以加快货币大一统,同时也为了将六国货币彻底从天下扫除出去,至于为何朝廷知晓六地流通六国货币,自然是蒙毅在砀郡抄没家产时,收获了大量六国货币,以此为借口,让朝廷得以知晓天下货币的真正实情。”

“继而才有了这次的货币新政!”

“政令颁布后。”

“令蒙毅开始前往各大仓库,对各地交上的账簿进行通算,最终开始对部分郡县官吏做出变动,并收拢关东的经济大权,与此同时,在关中也会正式放开私铸钱币的事,此时朝廷可对过去政绩突出的官员,赏赐一座小型铜矿。”

“双管齐下。”

“一边是利刃,一边是蜜糖。”

“就这么一点点磨着六地势力的性子,逼着他们主动做出取舍。”

“只要关中表现的足够积极,获取到的利益足够大,关东的这些人又岂会不动心?”

嵇恒一脸冷漠。

仿佛对后续状况已了熟于心。

他继续道:“在关中铜矿的大量铸币下,定会有不少的钱币流通到关东,若是他们再不做取舍,他们自身的财富,无疑会大幅缩水,还会为他人算计,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势。”

“他们其实都会选择妥协。”

嵇恒露出一抹讥讽跟嘲笑道:“这就是有权有势的人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他们始终是有退路的,做不到真的豁出去,更做不到真的举族去造反,最终只会一点点的妥协,就算有部分势力不甘,不愿这样为秦廷蚕食,但在其他人都选择随波逐流下,也翻不起浪花。”

“到时……”

“没有铜矿的,会去算计有铜矿的,有铜矿的担心被抢,手中握有大量六国货币的,则是发了疯似的想将这些货币,换成更为实用的粮食跟布帛,最终关东自己都会争的不可开交,又哪里还能拧成一股绳,去联手对抗朝廷?”

“在这股私铸风潮下,朝廷便可不动声色的,完成对天下铜矿的摸底。”

“日后收回也相对会容易不少。”

“诚然。”

“有的地区贫瘠,辖区并没有铜矿,因而这部分势力,是不甘心将盐铁暴利拱手让出的,也很难为朝廷说动,然而华夏自来便不缺铜矿,这种地方注定很少,仅靠一两个地方,实在难对天下构成太大动荡。”

“其他地区也不会主动卷入这些纷争里。”

“而且铸币的利益实在太大了。”

“大到内部足以反目成仇,或许初期还能维持一片和气,但等到日后,朝廷将铸币权彻底下放,掌握了铜矿的势力,财富上的迅速积累,会迅速跟其他人拉开差距,到时再铁板一块的关东,也会逐渐生出裂隙。”

“而且会越来越大。”

“大到不可弥合。”

“如此情况下,关东自削。”

“此外,关东铜矿的争夺,也会较为激烈,而朝廷对关东部分官员做一定清理,也是一些人乐于见到的,毕竟少了一些官员,也就少了分羹的人,他们能到手的利益就更大了。”

“关东各方势力将会陷入内斗。”

“此事之后。”

“如果不生出什么大的变故,关东在接下来一两年,都会进入到一个平和期。”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当所有人都心思都在铸钱、争权夺利上,那些私底下的小动作,无疑会少很多,就算六国余孽想在关东生事、滋事,也很难起到什么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大大小小的官府对秦政会显得很拥护。”

“毕竟他们是逐利的。”

“没有谁希望自己铸的大量钱币,最终因为天下乱了,变成一堆废币,有钱都花不出来,因而这些人从某种程度上讲,还会帮朝廷镇抚天下。”

扶苏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