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2/3页)

“我认为当宜将剩勇追穷寇!”

“天下已变。”

“在战略方面也当进行随机应变。”

“而今在陛下的极力镇抚下,天地难得一时安宁,没有那么多流言,也没有多贵族跟士人作祟,地方吏治也得到了不少肃清,民间风气豁然一正。”

‘我过去推出的‘求贤’。”

“某种程度上,也缓和了底层的不满跟怨恨。”

“天下而今一副欣欣向荣模样。”

“但这种欣欣向荣,从来都只是假象。”

“空中楼阁,外强中干。”

扶苏很淡定的否定了这所谓的‘向荣’。

这也引得众人一阵惊疑。

扶苏又道:“大秦立国未久,就毅然跟匈奴交手,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也要将匈奴彻底驱逐,原因何在?”

“对天下人,北疆民众而言,匈奴残暴,不时南下扰边,劫掠我大秦人口物资,地方苦不堪言,所以朝廷才毅然出兵北伐,然尔等其实很清楚,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些。”

“匈奴早就今非昔比了。”

“秦一统天下之时,草原也为匈奴一统。”

“当时的草原兵强马壮,甚至生出了入主中原之心。”

“当时双方都在厉兵秣马,等待着中原跟草原的最终一战,只是在数年准备之下,朝廷却毅然主动发动了攻击,甚至在初期,更是示敌以弱,理由同样很简单。”

“就是大秦拖不起、耗不起。”

“诚然。”

“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凭借七国之人口,之兵器优势,只要给大秦整合的时间,匈奴根本就不足为惧,但现实并非如此,关东跟关中隔阂很深,贵族跟士人不时散布流言,引得地方人心浮动,而朝廷年年加征赋税,民间苦不堪言。”

“继续拖下去,大秦只会越来越危险。”

“加之,匈奴当时已逐步加强对河北恶劫掠,甚至一步步的逼近到了关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朝廷毅然发动了对匈奴的主动攻击。”

“在数年征伐下,将匈奴大军彻底击溃,朝廷自此完全收复河北地,也一举解决了北方长期存在的隐忧。”

“但当真解决了吗?”

“若是真的解决了,朝廷何必去修长城?”

“你们心中都清楚,匈奴这次的确被杀的胆寒,被朝廷彻底打怕了,但他们对中原的觊觎之心,并不会因此有任何削减,等匈奴人舔舐好伤口,一定会卷土重来的,所以大秦需要这一座长城。”

“长城眼下是为了进攻。”

“但若日后攻守互换,则将用于防守。”

“攻守兼备。”

“因而朝廷才这么急切的想修好长城。”

“只不过在朝堂当时的议事下,匈奴卷土重来,至少也有十几年光景,但事实并非如此。”

“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蒙恬的威慑仅仅持续了几年。”

“而今已有匈奴人,跟北疆混居的胡人联系,试图从大秦手中收购茶叶,那被蒙恬辟数千里的胡人,已经重新回来了,只不过他们现在的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也并不敢太过声张,只能被动的做一些妥协跟退让。”

“然匈奴人的狼子野心不会消失的。”

“匈奴人是这样。”

“贵族、士人跟豪强同样如此。”

“一时的消沉,一时的沉寂,终只是一时的。”

“如果大秦不乘胜追击,早晚有一日,他们会卷土重来,而当年朝廷最担忧的状况,或许依旧会发生,甚至形势还会越发严峻。”

“大秦到时真能承受腹背夹击?”

“能承受多面出击?”

冯去疾等人蹙眉,也不禁摇了摇头。

大秦承受不住。

扶苏继续道:“朝廷过往的策略,其实是很有针对性的。”

“先出兵平定外患,再集中精力整饬内部。”

“等长城修建完毕,还可直接借助长城的护卫之力,抵御匈奴南下,让朝廷得以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内部上,继而一步步的夯实大秦根基。”

“只是大秦真的能扛到那时吗?”

扶苏发问。

众人脸色微变。

这个问题倒是难倒了。

若是之前,他们是敢夸下海口的。

只是现在,有些不确定了。

扶苏冷哼一声,漠然道:“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大秦撑不到那个时候。”

“大秦或许是能支撑到,地方的民众却撑不住了。”

“因为这是以底层的血汗为代价。”

“底层的血汗是有限的,当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朝廷的一切策略都将失效。”

“现在大秦已将贵族跟士人按下去了,岂能再容地方跟豪强冒头,今日按下去一个,明日冒头一个,这岂非一直这么没完没了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