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扶苏唯愿延续始皇之政!(第2/3页)

“还请先生助我。”

嵇恒没有开口,只是注视着扶苏。

扶苏只觉脊背发紧。

良久。

嵇恒微微颔首。

扶苏终于朝着他的帝王之路迈进了。

也终于舍得抛弃或者说是隐藏所谓的仁善之心了。

当仁善被抛弃,帝王天赋便开始展现,只是这种天赋最终是冷酷,是权欲,还是视平民如草芥的食人品性,这要因人而异,只不过眼下的扶苏还并不完全具备。

他的帝王天赋,终究还是带着几分常人的恩怨之心,并没有真的做到兼具天下利害。

只不过嵇恒并不在意。

甚至于……

扶苏日后最终能不能成为‘帝王’,他都不在意,因为他跟帝王的路是不同的,帝王在意的是‘天下’,而他在意的是‘天下变化’。

嵇恒平静道:“三皇五帝,于天下而言,其实是第一次‘突变’。”

“自此,天下有了‘开创、守成、中兴、延续、传承有序’的秩序规矩,后来的夏商周,实则也契合这个框架下的秩序规矩。”

“大秦同样符合。”

“正如国语所言:‘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往往在你觉得轻而易举的时候,困难也就跟着来了,当你觉得困难的时候,有些事其实已变得很容易了。”

“难,便意味着易。”

“易,也意味着难。”

“你眼下想对朝臣动手,想让朝堂能减少内耗,只是没有合适办法,加之始皇的明令在前,你不敢贸然违背,而且你本身并无这般权力,所以陷入到了一定苦恼跟棘手。”

“但你眼中的难,其实是不难的。”

闻言。

扶苏一愣。

他惊疑的看向嵇恒,凝声道:“扶苏没有听懂,为何不难?”

“在先生的划分下,天下自春秋开始,便已开始废除世卿世禄制,然士大夫地位依旧很高,而且是终身任职,只要这些官员不请辞,不主动退下,基本是要为官至死的,这种观念自古便如此,虽在战国时有所松动,但随着天下一统,已再度卷土重来。”

“扶苏实想不到破解之法。”

“制度上不做革新,便意味着只能另寻他法,而这便是扶苏苦恼之处。”

嵇恒点头。

这其实也是古代政治的一种状态。

只不过扶苏忘记了一点,大秦之天下,非是三代之旧制,而是一个新的帝国,一个全新的制度,本就不该套用三代沿袭的窠臼,而且扶苏也忘记了,这个天下真正的主人是皇帝。

皇帝决定一切!!!

嵇恒沉吟片刻,并未就此做出回答,只是道:“你作为储君,其实不当考虑这些,你真正该考虑的是天下,另外,天下到了如今地步,你也需明确一件事。”

“你心中的法是什么。”

“而此事的解决之策便在其中。”

“你的‘法’是商鞅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还是申不害的‘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

“亦或者是慎到的‘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亦或者是韩非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扶苏沉默。

他的‘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扶苏从未想过,过去的他,思考的都是如何将大秦引入到正轨,如何扭转天下现状,改变天下局势,嵇恒这一番反问,却是问住了扶苏。

扶苏犹豫一二,好奇道:“我的‘法’难道有何不同吗?”

嵇恒冷冷道:“为政者,都有自己的‘法’,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道路也不同,因人而异,最终在君主的‘法’下,天下也会走向不同的道路。”

“这个法。”

“实则是你的政治理念。”

“唯有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而非是如无根浮萍一般,不知去向,随风而动,如此君主,又岂能掌控天下,连君主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那底下的臣子又岂能给出合理的建议?”

“你为储君,未来的帝王,也该明确了。”

“唯有明确了理念,才能知道后续该如何做,而不是继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嵇恒说的很直白。

扶苏根本就考虑错了方向。

他依旧没有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

过去为长公子,他的确可以继续这般,但眼下已为储君,尤其是在波诡云谲的天下,扶苏其实更应该早早明确自己的为政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志同道合’的士人投效,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天下官吏后续能‘投其所好’,而非是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