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大政不修,天下难平!(第2/3页)

“而商君行法之最大根基是行政。”

“商君行政,虑在事先,有错失便改,是先发制人,为此,商君之大政深得民心。”

“大政得人,则民心安。”

“民心安,则世族复辟失却附庸,终将渐渐枯萎,若大政缺失不修,则世族复辟有鼓呼之力,民众亦有追随徒众,当此之时,仅仅依靠朝廷的强力镇压,只是扬汤止沸也。”

“明修大政,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若陛下执意以新官署之非常手段介入,行侦察、逮捕、审问,更如饮鸩止渴也。”

“大政不修,天下难平。”

闻言。

顿弱苦笑一声。

他已是明白了场中局面。

陛下意欲新设官署为假,想要重提商君法才是真。

不然随行官吏众多,为何偏偏就留下了自己跟史禄?

原因便在于此。

只是史禄口中的修大政,或者说陛下想修的大政,又会是什么大政,顿弱也不禁好奇起来。

“明修大政,釜底抽薪。强力镇抚,扬汤止沸,非常暗杀,饮鸩止渴。”嬴政喃喃念诵着,不禁感喟万千,道:“廷尉之言,振聋发聩,何其精当也,人云忠言逆耳,今日方知其意也。”

“只是明修大政,又当修何等大政?”

嬴政平静的看向史禄。

史禄深吸口气,沉声道:“吏治。”

“臣在为廷尉之前,曾担任灵渠的监御史。”

“身为监御史除了负责相关水利,更主要的只能便是肃清吏治。”

“而在灵渠修建的那几年,臣便明显的发现,修筑灵渠的官吏中多有不当之吏,很多官吏都犯下了‘纵囚’、‘不直’、‘失刑’等罪行,这也导致灵渠的修建并不如外界知晓的顺畅,灵渠是这般,臣相信天下其他的郡县恐也多半如此。”

“而今天下积怨,臣认为绝大多数原因,出在官吏身上。”

“官吏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这才导致了天下沸沸扬扬,民众怨声载道。”

“因而想让天下局势改变首当治吏。”

“吏虽众,同体一也。夫同体一者相不可。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

“明主治吏不治民,便是其中道理。”

“吏治不清明,再怎么治民,也是无济于事,因为根本不在民,而在吏身上,源头不做肃清,河水有如何能清明起来?”

“而关东之地尤为如此。”

“关东对秦法并不完全接受,地方官员跟朝廷多有忤逆,虽碍于朝廷威势,不敢太明目张胆,但背地却没少跟六国余孽串通一气,不然六国余孽又岂会如此猖獗,又岂能这般张狂?”

“若是能将吏治肃正,关东官吏不敢跟六国余孽为伍,六国余孽纵有鼓呼之力,也终究难以延续,更难有追随徒众。”

“因而臣恳请陛下重整吏治。”

说完。

史禄恭敬的作揖。

只是对于史禄的建议,嬴政却露出了一抹迟疑。

他看向史禄,凝声道:“关东所需官吏众多,若是真的肃正吏治,恐会造成关东大量官吏欠缺,此等办法,朝廷过往也曾提及过,只是碍于各种实际情况,最终并没有采纳,不知廷尉有何其他见解?”

史禄轻笑一声,淡淡道:“回陛下。”

“臣的确有些想法。”

“当初殿下在‘官山海’时曾提出一个见解,便是将商贾的职能固定,即专职专任,臣认为此等办法同样可用在吏治上,关东糜烂久矣,想要彻底豁清非短时能做到,朝廷也不当如此迅猛,若是中途发生变故,反倒会让朝廷难以自适,因而当择其一点而攻之。”

“只针对一处,其他的暂且无视。”

“如此虽也会对地方造成一定影响,却也不会太多,只要地方官署机构完成,缺少部分官吏,未必不能正常运转,而且若是真的缺失多了,朝廷却也可以重新任职。”

闻言。

嬴政微微颔首。

他看向顿弱,问道:“御史大夫认为此法如何?”

顿弱脸皮微微一抖,连忙道:“臣认为廷尉所言极是,关东民众积怨久矣,而这些积怨多为官吏造成,若是朝廷对关东官吏进行清洗,不仅能消解民怨,还能招揽民心,更重要的是,也能侧重打击六国余孽的嚣张气焰,让关东官吏不敢太过明目张胆的跟六国余孽媾和。”

“臣认为此法可行。”

见顿弱也表示赞同,嬴政这才松口道:“既然御史大夫也同样,那就按廷尉所言办吧,只是郡县日常处理的政事很多,又当从何事着手?既不能影响到郡县的日常工作,又能做到对关东官吏的极大震慑。”

顿弱跟史禄对视一眼,几乎是异口同声道:“从肃清征发黔首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