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望祀虞舜于九嶷山!(第2/3页)

鲁仲连是当年齐国有名的学者,秦一统天下后,设立博士学宫,也对其进行过邀请,只是鲁仲连坚决不就,甚至直接退隐了山林,以坚定表示自己的不仕秦之心,因而也是在六国贵族间颇有声望。

见状。

鲁仲连眼中露出一抹得意。

他冷笑道:“始皇老了。”

“过去的始皇何其霸道,何曾将三皇五帝放在眼里?大秦立国伊始,便自取‘皇帝’,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更是没少在各地石刻上贬损‘五帝’,当年洞庭湖的湘山,更是被下令‘赭其山’。”

“但现在呢?”

“还不是要乖乖的来祭祀。”

“当年燕人卢生说得到‘亡秦者胡也’的图书,始皇就立即命令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套地,读书人‘为訞言以乱黔首’,他便焚书坑儒,过去的始皇是何等独断专行,凡是胆敢冒犯他的人、鬼、神,一律重拳出击,绝不手软。”

“但这一年来,始皇变得软弱了。”

“而且……”

鲁仲连呵笑一声,冷漠道:“前几个月,天下有个传闻,我认为不像是空穴来风,是秦使者在路过华阴时,有人持着玉璧拦住使者说‘请将此璧赠与滈池君’又说‘明年祖龙死’。”

“而那块玉璧正好是始皇八年前遗失在湘江的那块。”

“所以才有了这次的祭祀。”

听着鲁仲连的内幕消息,四周的贵族若有所思。

许猗惊疑道:“按鲁兄之言,始皇这次祭祀是为忏悔?”

鲁仲连点头道:“正是如此。”

“秦政无道,所以八年前有了‘洞庭之怒’,这本是舜帝对始皇的警告,但嬴政却不以为然,还对舜帝进行了一番羞辱,这定然是损德亏理的,所以就有了后面的玉璧遗失,这次玉璧重现,还带有相应的谶语,这便是舜帝的在天之灵向他显灵示警,行将报应。”

“嬴政又岂能不慌?”

“因此,嬴政才不得不对舜帝进行祭祀忏悔,以求宽恕。”

许猗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怪不得这次始皇巡行有祭拜舜帝的情况。”

“只是舜帝不是病病逝于九嶷山吗?为何要在云梦北岸祭祀?”

鲁仲连轻笑一声,颇为自得道:“这你们就有所不知了,祭祀最好的地点的确是九嶷山,但嬴政过去是何等轻蔑三皇五帝,若是亲去九嶷山祭祀,岂不是有损皇帝尊严?所以祭祀地点的选择就尤为关键了。”

“既要表达对‘洞庭大怒’的真诚忏悔,还要护住皇帝的尊严不能丧失,这个地点其实很不好选择。”

“不过秦廷是有能人的。”

“他们知道如果离洞庭湖太远,则难以得到舜帝的宽恕,也不能体现对舜帝的诚意,太近又有损皇帝尊严,所以云梦就成了遥祭舜帝的最佳地方了,因为云梦虽不是洞庭,但离洞庭不远,是一个可以把‘表诚意’和‘保颜面’兼顾起来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做到两全其美的地方。”

“所以这次祭祀才定在了云梦。”

“这次之所以准许郡县官吏跟附近民众往观,同样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求得舜帝宽恕。”

听着鲁仲连的解说,众人也是恍然大悟。

不由对鲁仲连赞叹连连。

鲁仲连淡淡的笑了笑,一副云淡风轻模样,仿佛这番见解对他而言很寻常。

但眼中实则难掩得意。

听着四周众人对鲁仲连的恭维,一旁的一个中年人眉头微皱,他并不认为鲁仲连的解释是对的,而且只感觉很是荒唐,若是始皇真这么容易服软认错,他们又岂会畏嬴政如虎?根本不敢做太多动作?

终究只是书生之见。

蒯彻眉头紧皱,死死的盯着前方。

在他们看不真切的地方,始皇的车辇已出现了。

也在此刻,本就躁动难安的北岸,瞬间呼喊如潮,久久未曾断绝。

在众目睽睽之下,嬴政高挺的出现在众人视线,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嬴政并无任何言语,肃然的踏上望祀祭坛。

他面对南天,宣读了丞相李斯精心撰写的祭文。

祭文颂扬了舜帝的孝慈,颂扬了舜帝的爱民德政,颂扬了由尧帝奠定而被舜帝发扬光大的王道大政,颂扬了舜帝任由皋陶执法的中正平和。

祭文末了。

嬴政奋然念诵出一段令万众动容的宣示。

“大秦新政,上承天道,下顺民心。力行郡县,天下一法,和安敦勉。自今于后,师法舜帝,常治无极——”

嬴政高亢的声音在山谷回荡,四周的欢呼热烈声,已然瞬间淹没了群山大泽。

相较于四周民户的欢呼,鲁仲连等人却是面露不悦。

因为嬴政最后的一段宣示,分明没有任何改正的想法,也全然没有向王道转向的迹象,反而是在大言不惭的认为,大秦推行的‘郡县’、‘一法’的做法是合乎天理、顺应民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