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国无刑民!国无刑吏!(第3/4页)

“也是引国误入泥沼。”

“好听人之浮说而不权事实,故虽罪祸朝臣,不能使国强也,此犹饮鸩止渴,看似于国大利,实则危害之烈,后患之大,恐无一补救也,若行,凡官署官吏,无故遭受迫害,岂非让大小官吏寒心?如此环境,又岂能一心为国?”

“目下天下虽定,然六国余孽仍在四方窥视,若因此迁怒官员,便是舍弃人心,当此之时,将廷尉府整个官署及其余官署治罪,长公子不怕背害贤误国之名吗?”

杜赫说的很重。

他执掌少府,位列九卿之一。

不能置之不管。

前面扶苏那般言语,已是不留任何情面,他又岂会因此退缩?

扶苏眉头微皱。

他已是清楚自己交恶了杜赫。

但他不得不为。

扶苏拱手道:“扶苏不才,目前只喜读《商君书》等法家书籍,《商君书·禁使》明言:吏虽众,同体一也。夫同体一者相不可。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比我更了解。”

“官吏虽然人数众多,但利益一致,这就不可能互相监督,利害不同才是先王实行连坐的根据。”

“在其余非法制国家尚且有此认为,何况以法立国的大秦?”

“《商君书》中相关的内容很多,若是诸位大臣不嫌,扶苏不建议多说几句。”

“《去强》中说道: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说民》中说道:“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韩非子·内储说》: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夫火刑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

“这么多例子足以明证一点。”

“执法当从严。”

“唯有严厉执行刑法,才能让民众不至于见官府懦弱而犯法。”

“大秦对民众法制可谓是严苛,若落到官员身上,便开始考虑各种情况,岂非重重而轻轻?如此行事,又岂能让民信服?民众重重,而官吏轻轻,长此以往,律法威严势必尽丧。”

“眼下怀县沉船事件死亡上百人。”

“若不对相关官吏进行惩治,岂非让官吏始终抱有侥幸?长此以往,执法不一,大秦岂不危矣?”

“大秦以法立国,自当一视同仁。”

“大秦的律法从来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径直奸邪阻止犯罪,刑罚重就能吓阻民众以身试法,从而消灭犯罪行为,官吏亦然,唯有对官吏进行严惩,才能遏制官吏知法犯法,知法乱法,才能真正减少犯罪。”

“如此才能实现国无刑民。”

“国无刑吏!”

“唯有以儆效尤,才能做到以刑去刑。”

扶苏没有再说。

但眼中的坚毅尽显无疑。

杜赫等人面色更显难看,但却是不好再辩驳。

大秦就是以法立国,相关条令更是写入秦律的,虽很多早已不被认真执行,但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若是将其摆到明面上,很多事都收不了场,就算是他,也不敢轻易去触碰。

见状。

李斯清楚事已决出。

他便以丞相的身份,重申了一下律法之森严。

法不可违,更不能犯。

最终。

他对扶苏的观点表示了赞同。

随着李斯开口,原本场中没有开口的官员,这时也纷纷开口。

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

这时。

高坐其上的嬴政慨然拍案,让有些喧闹的大殿安静下来。

他看向蒙毅,道:“蒙毅,你对扶苏之见如何看?”

蒙毅面色板正,拱手道:“回陛下,臣认为长公子所言不无道理,臣的确失察,若能早日洞悉商人身份地位之转变,对商贾的言行举止加以约束,恐不会致使这次的沉船事件,也不会陷关中于慌乱。”

“臣甘愿认罚。”

“请陛下治罪,臣绝无怨言。”

蒙毅毫无辩解之意。

他很清楚。

治罪与否,并不取决朝堂。

而是取决于陛下。

陛下若想治罪,无论朝臣怎么争,最终都会被定罪。

陛下若不想治罪,就算长公子怎么说,就算说的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他蒙氏世代相秦。

很早便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交由君主裁定。

蒙氏只管听令服从。

嬴政看向廷尉府其他官员,问道:“诸卿呢?”

狱正、左监、右监等官员对视一眼,眼中露出一抹苦涩,连主官都没有反对,他们身为下属又岂敢反对?就算心中有百般不愿,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说‘听凭陛下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