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谁是绝户?(第2/3页)

所谓推流官,是对应的是武将世职位。

于指挥使的指挥使是世职,是死了可以传给下一代的。

推流官则是不能传代,只能自己享受的待遇。

虽然只是总旗,这是在流官八等之外的不入流职位,但是对应于家来说,明年的武举资格才是重头戏。

按照明代武举的管理,武举中式的,第一名可以直接授予副千户的职位,第二名以下都可以依次擢升,至少给到百户的职位。

于宗远这次被授总旗,只要武举再中,就能按照惯例就可以给到副千户的推流官,虽然不是世职恩及子孙,但是也算是相当不错的职位了。

苏泽不由的感慨,果然还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同样的功劳,给普通的正卒,可能也就是加升一级,给了小旗或者总旗,这辈子也差不多走到头了。

但是于家运作了一下,靠着一颗倭寇首级和倭刀,就让于宗远得到了武举资格,听说于家已经打点好了,这次肯定让于宗远中举。

武举不同于文官的科举考试,考试的严肃性一般,除了前面几名可以保证真才实学之外,后面几名不少都是营私舞弊的卫所军将后代。

对于苏泽送自己这么大的恩情,于二公子自然是千恩万谢,唯一遗憾的就是在武举之前他要去福州府的福州左卫报道了。

和苏泽依依惜别,于宗远将南平城内的店铺全部委托给苏泽,带着姬妾和钱财珍宝,向着福州城而去。

解决了熊家诉讼的问题,苏泽对于蔡家的办法就是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今年延平府的夏粮没有征收齐全,朝廷也没有因为闹倭寇优免福建的夏粮,方知府在知府衙门里发愁,这个消息通过林显扬传到了苏泽的耳朵里。

大明朝的夏秋二粮的征收,并不是要第一时间交足的。

就以夏粮为例,夏粮各省根据粮食成熟的时间有所差异,基本上是八月开始收获征收。

八月完成夏粮征收全年任务的八成就算是合格,接下来的三个月中,也就是十一月前将剩下的两成交上来,那征税的考成就可以算是合格了。

大明朝对于官员考成,第一看中的征税,所以每一任官员最头疼的就是粮食征不够的问题。

方知府新到任的知府,夏粮征收是他的重点工作,但是今年延平府的夏粮还差不少。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倭寇是在夏粮收获的时候围攻的沙县,让沙县粮食歉收,影响了整个延平府的征粮工作。

若是缺口小一点,府衙用公帑去买点粮食补上也就算了,但是今年的缺口特别大,府衙又因为倭寇用了不少钱,根本没能力补上这个窟窿。

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苏泽果断出手了。

还是通过方若兰,苏泽向方知府提出了“借蔡家人头一用”的计划。

之所以选择蔡家,是因为蔡家的名声在延平府已经臭了,所有豪强大族都在和蔡家做切割,对蔡家动手不会引起整个乡绅阶层的联手反抗。

一个好名声,在你落难的时候不一定有人会帮你,但是肯定不会有人落井下石。

一个坏名声,在落难的时候肯定没人帮,还会有一堆人在旁边鼓掌叫好。

蔡家的坏名声,让他成了方知府为了补足夏粮缺额,选择动手宰杀的肥羊。

而蔡家那些田产买卖资料,都是苏泽让林显达在县衙笔架阁查的。

笔架阁是县衙存放档案文书过往公文的地方,自然也包括了全县的田产买卖的备案合同。

田产过户之后,需要在官府盖章获得红契,而官府也会将买卖双方的资料和购买土地的面积位置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就是来年税吏去征税的计税依据,同时也是过户备案资料,防止双方再为土地问题纠缠。

林显达将这几十年蔡家购买田地的档案资料全部翻出来,苏泽让熊五带人一个一个的去找原来的卖家,有些卖家本人都已经不在了,再找他们的子孙。

这样一查,果然当年蔡家为了避税和压低地价,少报了购买土地的面积。

正在为夏粮缺口问题发愁的方知府,在从女儿那边听到“建议”之后,几乎是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苏泽也观摩到了一名知府要对付士绅的雷霆手段。

不得不说,父母官的能量还是很大的。

如果方知府要对付整个延平府的士绅,比如给所有地主加派费用,那肯定会遭遇到联手抵抗。

但是方知府要对付的是士绅中的一员,还是名声最臭的蔡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延平府的大族全部都袖手旁观,眼看着方知府施展手段。

苏泽安排的原告到了县衙,被县衙拒了诉讼请求之后,方知府立刻用府衙的权限,将诉讼揽到了府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