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章 再破题(第2/3页)

苏泽也点头赞同,四人干脆挤在校舍里,开始交流这些日子读书的心得。

前天苏泽科举已经突破了Lv4,如今他四书和四书集注都已经算是通读了,都是能考过童子试的水平。

只剩下选治的五经学完,估计就能刷到Lv5了。

作为有系统的挂逼,苏泽自然选择了五经中难度最高的春秋了。

这一次来县城,苏泽本来想要借阅县学的春秋抄写,却没想到遇到这样的事情。

陈朝源他们都是开蒙之后就蒙头自学的,虽然四书和集注的内容都记得了,但是他们都是死记硬背的,很多内容都是不求甚解,根本不知道书上真正的含义。

苏泽这个Lv4指导他们自然是绰绰有余,很快就从四人讨论学问,变成了三人向苏泽请教学问。

【研习经义,科举技能+10,Lv4,30/400】

一个时辰过去了,苏泽看到系统跳出来的提示,更是觉得眼前这三位是上好的经验宝宝,更是认真的解答他们读书时候的疑惑。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陈朝源一拍大腿,经过苏泽的解释,他终于掌握了这段经义的要义了。

苏泽又和他们讨论了一个时辰,当科举技能涨到40/400经验的时候,校舍外传来了喧哗声。

熊岳平日里读书就坐不住,听到外面声响更是坐不住了,将刚刚夹着尾巴做人的宗旨忘得一干二净。

熊岳站起来说道:“我出去打探一下!”

说完熊岳就推门出去,苏泽也被勾起了好奇心,放下手中的书说道:

“我们也去看看热闹?”

三人结伴出了校舍,只看到在校舍前的空地上,几个读书人正在撸着袖子干着体力活儿。

他们将一根木头柱子插进了地里,然后又将一个卷轴挂在了柱子上。

等到那几个读书人忙完了,一个年轻的公子哥走到了柱子边上。

陈朝源立刻说道:“那是沙县黄时行,是延平书院学子的领袖,宋之名臣黄裳之后。”

等等,黄裳?

苏泽很想上去问问,这位黄时行会不会《九阴真经》。

不过这位黄裳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南宋一代名臣,还有以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黄裳著有《天文图》,黄裳运用多年学习研究天文学和星占学知识,结合自己反复观测星象的实践经验绘制而成的这幅图,全图共绘恒星1440颗。

而黄裳也是理学宗师,提出了“三才本性”说,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追求天人感应的境界。

黄裳本来是巴蜀人,但是在做福建知州的时候将家族迁到了福建,后来黄裳在福建病逝,因为南宋战乱子孙就留在了延平府。

陈朝源用羡慕的语气说道:“这黄时行十五岁就考过了童子试,如今刚满二十岁,在延平书院中每次考核都功课第一,陈山长都说他下次必定中举!”

想到人家十五岁就考上了秀才,陈朝源更是觉得自己是废物。

儒学世家,少年登科,果然是主角待遇啊。

看着被众人围住的黄时行说道:“今日我们三校并住,也算是延平府一段佳话了,这是本人搜集的一道妙题,但是苦思了数月没有破题之法。”

说完黄时行挥挥手,有跟班拉动绳索,一枚官铸银元宝被吊上了木头柱子。

“我悬赏四十两银子,向诸位求一破题之法。”

看到银元宝,众人都惊叹于黄时行的出手阔绰。

不过苏泽只是冷冷的看着,这黄时行肯定是早就想好了答案,悬赏破题只是为了扬名。

等大家都答不出来,黄时行再恍然大悟“偶然”想出答案来。

这题目肯定是和上次白知县那道“梁惠王章句下”一样,都是相当刁钻的题目。

看到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黄时行拉开书卷,只看到一个书卷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大大的圆圈!

这是什么?

那些摩拳擦掌,准备破题的士子们都愣住了。

这是什么鬼题目?一个圆圈?

苏泽嘴角含笑,原来是这个题目啊。

苏泽当年跟随导师研究明代科举史,就曾经遇到过这个题目。

其实这并不是科举正式的题目,而是类似于民间脑筋急转弯的怪题。

这个圈倒不是代表数字0,而是在《论语》排版中用来分割章节的符号。

严格的说这个题目也是符合科举考试出题范围的,毕竟只要是四书五经中的内容,都可以拿来出题。

后面清代的科举考试题目更加不靠谱,甚至有将前后句连在一起拼凑出来出题的。

现场一下子沉默了,黄时行心情愉悦的看着四周,这是他花了不少力气搜集来的绝题,就是为了能够在士林扬名。

明年就是乡试了,只要有了士林名声,再运作一下也能提高乡试中举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