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灵气小姑娘(第3/3页)

小孩子们虽然放学时间比较早,每天下午迎着太阳放学,可十岁的小孩,放了学不光要写作业,还再有一天下午学琴,星期六星期天都用来学琴、学画,一周七天都没有休息日,姚志华反正是不赞成的。

也完全不符合江满的主张,她骨子里本质就是个享乐主义者。一直支持她弹琴,也没想过要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小孩自己喜欢,抱着一种玩的心态罢了。

“那怎么办”小姑娘发愁了一下,“可是我很想学画画,爸爸你看,这些颜色调在一起就变成别的颜色了,多有意思。”

“吕爷爷,我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来画画可以吗”畅畅自己想了想,愉快地决定,“等一下我去跟朱奶奶商量,星期三和星期五下午去学琴,星期天上午用来玩,还可以睡懒觉。”

吕教授说可以,小姑娘决定好了一件大事情,自己个儿高兴傻乐呵。

畅畅就从这时开始学画画,暑假终于不那么无聊了。

她兴趣正浓,每天下午都跑去学画画,大约从三点钟开始,吕教授午睡过后,就去画室作画、喝茶,最初是临摹,给畅畅和小胖胖布置临摹任务,时不时指点一下。

而江满在家收拾准备,老实待产,提前准备小婴儿的东西,提前请保姆。

预产期算算是在9月刚开学那会儿,就算姚志华能靠谱,也没法专工伺候她坐月子,跟畅畅爷儿俩都开学了。

这年代还没有月嫂的专业称呼,姚志华就通过熟人圈子,请了个保姆姓黄,五十岁上,说是做保姆做惯了照顾月子和小小孩的,之前在一个归国华侨家里做,人家孩子大一点才辞了,当然工资要的也比普通家务保姆高一点。

黄阿姨来了,他们家三个房间,不想让畅畅跟别人一个房间,就只剩下书房了。姚志华只好把书房先让出来,书桌什么的收拾起来,给黄阿姨放一张床,住下了。

黄阿姨来了以后,姚志华得以从家庭妇男解脱出来,黄阿姨接手了烧饭做菜的工作。姚大作家有了多一些的时间看书爬格子。

他把书桌搬到主卧,心里则盘算着,等小小祖宗生下来,他恐怕又得让地方。好在中文系他的办公室不是太远,急着写论文或者赶稿,他还可以去办公室。

“我这家庭地位混的,越来越差,家庭阶级最低层。”姚志华自我嗟叹,“等你生了,我这书桌就该搬到客厅去了。”

“我跟你打赌,马长林最近就没在家里住。” 江满从阳台进来。

马秋吾兄妹俩都不在家,这马长林可就自由自在了,她已经不止一次看到马长林晚上骑车出去了。有时黄昏,有时黑天,五楼家里一整晚都没开灯。或者干脆白天都看不到他人影了。

“男人,真不是个东西。”江满意难平的口气。

姚志华手指敲敲桌子“哎,江满同志,您骂马长林就骂马长林啊,别株连全体男同胞。”

“哎,你说他能撑到什么时候结婚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不结婚还不是好多人都知道。”江满道,“我跟你打赌,他顶多再撑两个月。”

“我不跟你打赌,赌赢了又没有便宜占。”姚志华拿了本书上床,靠在床头翻看。

八月底,一直等到开学前,马秋汝和马秋吾兄妹俩才从姥姥家回来。在海岛疯了有一个月,白白嫩嫩的马秋汝晒成了黑小子,回来时畅畅第一眼看到她,笑得好不欢畅,说她现在有点像非洲小朋友。

随着开学,马秋吾上了初中,就在沪大附中,出沪大南门走,跟俩小姑娘不能同路了,路也远了一些,他开始骑自行车上学。畅畅和马秋汝上了三年级,俩小姑娘每天一起上学放学。

江满也不去店里了,开始每天数着日子待产,以及应对肖秀玲的“每日一问”,她家里有电话,动不动打电话来问喂,今天有动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