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第2/6页)

④搔:抓头。短:少,稀疏。

⑤浑欲:简直要。不胜簪:发簪,连簪子也插不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时写的。诗中概括地抒写了作者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寄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眼前美好景物反成了愁思的引子。后四句是在忧国的同时抒发思家愁怀,两种感情汇集一起,头发更白了,更稀少了。这完全是忧国思家所致。全诗充满忧愤的情感,语言精当凝炼,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

①危樯:高耸的桅竿。

②“官应”句:应理解为“老病应休官”的倒文。

【赏析】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景况和情怀。在对景物的精雕细刻中,衬托诗人的苍茫之感、沉郁之思;后四句“书怀”,抒发早年的政治抱负,又联想到自己现实处境,以栖无定所似的沙鸥自喻,天地之大,竟没有诗人的容身之地。诗人心中愤慨至极,表达却曲折婉转,感人至深。“书怀”,实为抒发诗人心中的不平。

登岳阳楼

img37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③,凭轩涕泗流。

【注解】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②吴楚句:吴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分割开。坼,分裂,此为分界意。

③戎马句:指当时叶蕃入侵,西北边疆战事频繁。

【赏析】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诗中描写登临岳阳楼看到洞庭浩瀚汪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忧国情怀。诗的前四句写景,描绘分吴裂楚、吞吐日月的气象,突出地表现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诗的后四句抒写了个人的身世的凄凉孤寂,政治命运的坎坷,眼见国家政局动荡,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这首五言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①。遥怜小儿女②,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765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州,时杜甫携家眷暂住鄜州。7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奔赴,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闺中:指妻子。

②“遥怜”句:遥想在鄜州的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③“香雾”句:想像妻子月下久立,雾露润湿了她的发鬓,寒气使她的肌肤清凉。清辉,指月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困在长安时所作。诗人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感情,并通过抒写战乱中的离别之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既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也抒发了人民对战乱的怨忧。全诗构思巧妙,情致曲折缠绵,感人肺腑,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③。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⑤,况乃未休兵。

【注解】

①舍弟:家弟。

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③“秋边”句:秋边,一作“边秋”,秋天边远的地区。传说雁可传书,雁行又喻兄弟,因此听到孤雁叫声引起思乡、忆弟的感情。

④露从今夜白:这天可能是白露节。

⑤寄书句:谓诸弟分散,所寄家书常没下落。

【赏析】

这是一首在战乱中忧惧地思念亲人的诗。此诗作于乾元二年秋,作者流寓秦州之时。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分散、无家、杳无音信。通过“戍鼓”“雁声”“明月”“白露”勾勒出一幅边塞月夜凄楚的情景,虽是露白月明,风景大好,但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诗中寄托了作者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意境凄楚感人,耐人寻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②?漫卷诗书喜欲狂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⑤。

【注解】

①剑外:蜀地在剑门南,故剑外用以代称蜀地。蓟北,指今河北省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