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宰相,珠玉人生晏殊(第2/3页)

晏殊一生仕途平坦,性情散淡,所以对人生的起落,总能平静地面对。写作《诉衷情》时,晏殊被贬到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已六年,登高怀人自然免不了触景生情。但在晏殊的词里,色彩斑斓的秋天依然这么可爱。高天流云,气爽心静,多少坎坷在他的眼底都变得含蓄温润起来。古人常说的“伤春悲秋”,在晏殊的词里几乎是寻不到的。哪怕是聚散离别,在晏殊的笔下,也能变成暖暖的回忆。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小楼重重帘幕外,有飞燕掠过。傍晚的庭院里,暮春多雨,凋零的花朵被雨水纷纷打落。池水生寒,池边的栏杆倒影也已没入池塘的碧波。一阵清风吹得翠幕生寒,几次疏雨滴落在荷叶上。这样清冷的环境总会让人觉出孤独和寂寞,“人生聚散总无常”,多少会生出些悲凉。但晏殊笔锋一转,在词作的最后一句,写自己刚刚酒醒,发现客人都散了,所以心里生了几丝愁绪,将之前酝酿的颇具悲伤气氛的“离散”主题,随手化解成畅饮欢聚后的“富贵闲愁”。很多词人喜欢用夸张华丽的词语写自己优越的生活,描摹空虚孤独,抒发寂寞无聊,可费尽心思,总不能得其要义。等这种生活放到晏殊笔下,简直是信手拈来,生活优越闲散的韵味轻轻巧巧就能展露无遗。

晏殊自己曾说:“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吟咏富贵,如果只是堆积华丽的辞藻,在晏殊看来,表面上花团锦簇,但充其量只是精神上的“暴发户”。而真正的贵族,应该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气象万千的雅量,举手投足都应该是优雅的、得体的。所以,读晏殊的词,总能读出清雅散淡的含蓄,珠圆玉润的光芒。

除了端庄隽永的韵味外,晏殊的词中还时常闪现对世间“永恒与无常”的思索。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这首词的主旨讲的是时光易老,世事无常,以及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开篇起笔就写了生命有限,光阴似箭,离别之前最是伤人。良友相对,理应推杯换盏,对酒当歌,唯及时行乐方能排遣抑郁。登临望远,满目山河辽阔,想起友人更添惆怅。独自在园中徘徊,见到残花在风雨中飘落,也更令人感慨春光易逝。所以,不如把酒言欢,珍惜眼前的欢乐,珍惜正在身边陪伴自己的人。全词意境高远,情感壮阔,眼光独到,提醒人应立足现实,把握当下。

晏殊曾在万众瞩目下以进士出身闪亮登场,开启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可说是非常幸运的。但他能从八九级芝麻小官开始,一路走到朝廷的一品大员,这里固然有机缘巧合,想来与晏殊良好的心态不无关联。能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牢牢把握幸福的人生。

说到心态,晏殊与晏几道父子之间倒是截然不同。晏几道出身名门,但个性狷狂,常常混淆现实与梦境,在生活中常有出离感,无法全身心融入,只能反复追问:“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反观晏殊,他出身寒门,但秉持“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现实观感,质朴踏实地生活,最终官至宰相,权高威重。不禁令人感叹,人在旅途,命运的起伏真是难以预料!

古人喜欢说“文章憎命达”,却常常忽略了宽裕生活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松弛与艺术上的享受。像晏殊这样衣食无忧的贵族,不需要鞍马劳顿为生计奔波,不存在游戏人生的玩票心理,不必有投机取巧阿谀逢迎的摧眉折腰,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中,心念较为纯真。

据说有一次皇帝当面夸奖晏殊,说晏殊不像别的官员那样纵情声色耽于享乐,而是勤奋好学。晏殊听到后,赶紧跟皇帝解释,说我不是不想跟他们一样到处游玩,只是那时候我家里没钱,经济条件不允许我胡闹,所以我只能苦读。一般来说,皇帝的赞许那是莫大的奖励,很有可能助推官运,点石成金。但晏殊非常诚实,一如当年廷前殿试让皇帝更改考题,原原本本吐露实情,实在令人钦佩。仔细想想,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跟他在词作中表达的“恒常观念”确是相得益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书籍推荐: 尔雅 孩子们的诗 先知  唐诗 沙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