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二十八(第2/3页)

“你在干啥?”

“妈说,挖点荠荠菜做馅儿饼吃。”

萧队长放下他来,赶巧太阳隐没在云里,小锁住唱道:

太阳出来毒毒的,上山给你磕头的。

他说:“这么一唱,太阳就会钻出来。”可是,唱了半晌,太阳还是没有冒出头,萧队长笑着说道:

“锁住,你这法儿不灵了。”

锁住笑着跑走了。萧队长走回屯子,在公路上跳留跳达。公路上,上粪的车子来来往往,打柴火的大车从山里回来,车上的漆黑的柴火堆得高高的。融了雪的焦黄的洋草屋顶上,飘起了淡白色的炊烟,南门里的一家小院里,一个年轻小伙子,穿着皮袍,在马槽边,使根棒子,在拌马草和马料,马喂得大腿溜圆,深黄色的毛皮,油光闪闪。那小子望着马嚼草,入了神了,没有看见萧队长,萧队长也不惊动他。另外一家院子里,靠东下屋,有一个穿着红袄,剪短的头发上扎着大红绒绳的新媳妇,正在劈柈子。萧队长也没有进去。他又走了几家,青年男女有的正在编炕席,有的铡草,有的遛马,有的喂猪。生活都乐乐和和,和和平平,忘了战争了。

下晚,萧队长又找农会的干部合计,看怎么办?他们召开一个大会,军属讲了话。临了,郭全海也讲了话,他说:

“这天下是咱们贫雇中农的天下,还得叫咱们贫雇中农保。蒋介石还没有打垮,咱们就脱袍退位,光顾个人眼前的生活,要是反动派再杀过来,咱们怎么办?”

大伙不吱声,白大嫂子跳起来说道:

“我要不是妇女,早报上名了,一个男子汉,呆在家里,窝窝憋憋的还行?”

一个年轻人说:

“都去参军,把地都扔了?”

白大嫂子说:

“你们去参军,咱们来生产,管保一根垄也不叫扔。”

老田太太也说:

“咱们上年纪的,还能喂猪养鸡,整副业生产,帮补过日子。”

小猪倌也起身说道:

“咱们半拉子,也组织起来,薅草拔苗,挑水打柴,两个就顶一个男劳力。”

郭全海坐在角落里,低头抽烟,没有再吱声。大会散了以后,又有五个人,来报名参军,除掉一个长大骨节的,其余四个,都是年轻结实的小伙子。但是预定的目标是四十个人,如今哩哩啦啦的,还只有六七个人报名,相差还太远。萧队长又召集了一个积极分子会,研究参军的热潮还没有到来的原因。萧队长叫各人多想些办法,明天再开大会。

当天半夜,刘桂兰上农会来找郭全海。萧队长从炕上爬起,划着火柴,点起油灯。在灯光里,瞅着刘桂兰的红棉袄说道:

“他早走了。没有回家?是不是到李大个子家去了?你去找找看,别着急,不会丢掉的。”

刘桂兰一面往李大个子家里走,一面张望着道旁的小屋,家家的窗户门都关得溜严,院里黑漆寥光的,没有人影,没有声音。到李家铁匠炉门口,门窗关了,也没有声音。刘桂兰高声问道:

“大个子,见着郭全海没有?”

问了几声,大个子才醒转来回答:

“没有呀,是小刘吗?怎么的,丢了人了?”

刘桂兰脑瓜急懵了,但也没有法,只得先往家里走,看他回去了没有。

郭全海开完积极分子会以后,走到老王太太家,参加他们的家庭会议。这家子有兄弟俩,他寻思,兴许能动员一个人参军。老王太太开首没吱声,郭全海催她劝劝她儿子,她就说道:

“二小子是靶兀靶拉匠,脚长大骨节,去也验不上。大小子呢,跟主任一样,才刚办事。”老王太太说到这儿,偷偷瞅瞅郭全海,看见他脸红,又添着说:

“唉,年轻的人,主任也不是不明白,好容易娶门媳妇。咱也难开口。”

老王太太絮絮叨叨地,还说了一些,不知道是真心话呢,还是讽刺话?

郭全海从她家出来,没有回家,也没上农会。他信步往小学校走去。小学校的教员早睡了,课堂里没有灯光,空荡荡的,没有一点点声音。他坐在小学生的书桌上,手里搬弄着赵玉林的遗物,小小的蓝玉嘴烟袋。从老王太太的言语和眼色里,他知道了这回参军不容易动员的道理:都恋着家了。而他自己又不能起模范作用。他想起了赵玉林为大伙,把命豁上了。老赵也有媳妇,还有小嘎呢。他寻思着,这几天来,他说话没劲。自己恋着家,光叫人家去,人家嘴头上不说,心里准不服。想到这儿,好像是刘桂兰笑着进来了。“你来干啥?”“你不能去啊,咱们在一起才二十天。”说着,她哭了。把头伏在他波棱盖上,他心又软下来了。冷丁地哗啦一声响,一只花猫从天棚上跳在一张书桌上,把桌上一个墨水瓶打翻,掉在地上砸碎了。他睁开眼睛,心里清醒了,眼前没有刘桂兰,他还是坐在小学校的空荡荡的课堂里,他掏出赵玉林的小烟袋,放到嘴里。小蓝玉嘴子触着他嘴巴,他瞪着眼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