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登基

陈家和杨家的贬谪消息一传出来,一些人就不是很能明白。陈二娘确实言辞无状,也是该受罚的,可为何太子对这事的处罚竟会如此的严重。

德行虽然也确实是时下官员考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实际上,这些世家大族家里藏着的肮脏事,比陈家这情况更严重的都有。

若真严苛按照官员考课标准来,朝臣们只怕就没几个人,还能继续站到朝堂上来。

对于眼下的人来说,不论是上层的贵族世家,还是下层的寻常百姓,家族观念还全都很强。很多事情,他们更习惯在家族内部解决,自古就还有“民不举,官不纠”的说法。

不管是各地方官府,还是中央朝廷,对待这一类的家事,大多时候也都是秉持着这么一个态度。

所以归根究底,太子这次针对陈杨两家做出这种程度的严厉处罚,还是因为陈二娘在宴席上的言行。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有重罪十条,也被称之十恶。

其六就为大不敬。

而大不敬之罪就还包含有对君王的蔑视和无礼,或侵犯君王的尊严等言行。在处罚上,多判斩刑或绞刑,最轻程度的都是刺配流放,家属也会受牵连。

陈大娘让陈卓自爆家丑,想以家丑跟太子告罪。虽然是摆脱了“怨上”,奈何陈二娘即便真的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可她的行为确实已经够得上是对太子的不尊敬。

子不教父之过,陈卓跑不掉。

出嫁从夫,作为丈夫未能约束好陈二娘,杨三郎自不必说。而杨父,也是因此受杨三郎的牵连。

至于杨大郎被牵连,又跟他如今的官职有关。

杨大郎既为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可他却连自家人的礼仪品行都督导不到位,这官职又如何还能做下去?

没多久,被贬谪的陈卓和杨家人,就得准备收拾行李离开京城。

杨大郎和崔氏如今自是不用说,可谓是怨恨透了陈二娘,连带着对杨三郎也滋生了几分恨意。带着他们去外放上任绝对是不可能的,可把他们留在京城,也心有不甘。

凭什么他们被牵连的得背井离家,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上任,始作俑者虽被罢免职位,但却能留在京城,住着家里的宅子?

“他们都随我去裕州。”杨父最后这般下决定道。

这次也不止是杨大郎和崔氏怨恨上陈二娘,杨父和杨母更恨。想他们杨家走到今日的地位何其艰难,却一朝就被陈二娘的冲动言行尽数毁去。

偏当初除了杨三郎是真喜欢陈二娘以外,杨家其他人主要是为着陈家和吴家的门第势力,才求娶的陈二娘。到了此刻,他们又还是因顾忌这些,而不敢轻易休弃陈二娘。

陈卓虽被贬谪,但官职依然比杨家高。

再者,陈卓身后还有陈家,陈二娘还有外家吴家。

纵使这次害怕也被牵连,吴家没有站出来,但杨家若真在这时候对陈二娘做出什么太过无情的行为,难保吴家不会记恨在心,事后再算账。

陈卓至今都未曾休弃吴氏,未曾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

陈二娘这时候肯定也是不愿意跟着去裕州的。

杨父这种员外官,因为不能实际干涉政务,这就等于他们去到裕州后,杨父将会一无公务在身,二无官舍居住。

这样的官吏去到地方上后,即便他们只是想好生去过自己的日子,只怕都难。

但是让陈二娘跟杨三郎和离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说能不能和离,只说陈卓这会也被贬谪了,和离过后,陈二娘能去哪?

不管是跟着陈卓去通州,还是回平州老家,日子都不会多好过。

想回去吴家,最起码在这个时候,吴家也是不会愿意冒着会被牵连或惹怒太子的风险,接陈二娘过去的。

于是最后,陈二娘是哭着跟随杨父杨母,坐上的出发裕州的马车。

往常只要她一哭,定会过来轻哄她的杨三郎,此刻的脸色却是越来越阴沉。

吓得陈二娘一瑟缩,哭声瞬间就消失在了嗓子眼里。

官场上,一夕之间有人高升,有人跌落,这般起起伏伏都是常态。

所以关于杨家和陈家的事,也就一开始讨论的人会多些。而且没等多久,大家的注意力就全都被即将到来的新帝登基大典所占据。

因着老皇帝现在还活着,太子这次登基就属于被禅位。

自此老皇帝成为了太上皇,太子成为了新皇帝。

对于天下百姓来说,这绝对也能算得上是一件喜事。

因为伴随着这次新帝的登基,除了必有的大赦天下和下令招贤纳才,起用过去遭受贬谪的一些大臣外,朝廷还取消了一部分的苛捐杂税,其中有一条就是有关于盐铁方面的。

朝廷对盐铁专卖的价格,从原来的盐每斗六十五文,下调到四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