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运输

从最近的含州粮仓将粮食转运到京城,大约四百多公里。若放在现代,也不过是开车几个小时的时间。

但古代的粮食运输,几乎全靠人力和畜力。

于是才会在历史上频频留下“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1)以及“百里之内,供二万人食,运粮者需三千六百人。”之类的记载。(2)

过去含州粮仓往京城运粮平均每年是在三十万石左右,光是中间的转运费用就需要耗费十五万两银子。

朝廷本来就缺钱,这时户部上下更是不得不感叹幸亏之前对杨升和杨光奇二人抄家。这其它的事情都能缓一缓,延后再想办法去办。可这粮食再不能及时运来京城的话,可是要激起民愤民怨,会出大乱子的!

在这般望眼欲穿下,第一批三万石粮食这日顺利抵达京城。朝廷再火速命相关部门放出,城中接连暴涨多时的粮价终于稳住。

但稳住是稳住,此时粮食作价依然比往常要来得高昂许多。奈何这般昂贵的作价,百姓还在争相抢购。

不仅如此,京城一些不差钱的人家,也一样派遣仆从去抢粮。

因为按照往年京城缺粮的数量,这次运粮才解决了十分之一,显然这就不是短期内能彻底解决的事。再者这次的缺粮,并非是没有粮食,而是杨宇任职度支司期间导致的运输上出的问题。所以受影响的除了京城,北直隶辖下的一些同样每年需要从其他地方调拨粮食过来的城镇,都一起受到了影响。

户部做过估算统计,要想满足接下来这部分区域一年都不再出现缺粮,整个粮食缺口高达八十多万石。

于是颖王取得胜利上位后,都还没来得及享受成果,就一直忙着解决京城以及北直隶严重缺粮的困局。

颖王的日子不好过,朝堂上下众官员们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如此一来,京中的奢靡风气倒是得到了很大的收敛。毕竟谁家要是在这档口还跑出来显眼,岂不是在自找死路?

就连柳氏这边,给三娘四娘准备的相看活动也跟着减少许多。

好在党派之争彻底结束,朝堂的行政运行程序得以恢复正常,开始有序进行,这些困境说到底都只是一时的。

在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磨合后,韩彻最近在户部司的日子也在逐渐变轻松中。

恢复正常运行后,全国棉花推广一事也再度提上日程。

年初,朝廷正式下令将棉花和葛麻桑一起同为农业税征收对象。不过今年暂时只在去年推广过棉花种植的北直隶,平州,柏州等地,以及江南区域执行。

朝廷还规定这些地区的百姓凡栽种葛麻桑之田地,棉花栽种需占其中半数。

也就是说,这些区域的百姓如果家中本来栽种的是十亩地的葛麻桑等纺织原料作物,那么今年就得至少让其中的一半变成棉花地。

去年棉花推广地区都是韩彻仔细筛选过的,本就是全国最为适宜种植棉花的地区。棉花目前的高作价让最先接受推广的百姓赚取到了银钱,再加上棉花对比葛麻丝等在织物上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对朝廷这项政令生出排斥之心。

听闻靠近这些区域的其他地方的百姓,今年也并不在朝廷规定的范畴内,也开始主动试着种植起棉花来。

棉花推广政令推行的尤为顺利,这日,已经举行过太子册封大礼的颖王在朝堂上就这事也给予了韩彻嘉赏。

说起来,老皇帝在今年正月下旬,经太医院众人的救治终于得以顺利清醒。

只是虽然恢复了意识,人却基本离不得床。

老皇帝这种状况,朝政肯定是没办法再处理的。颖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立为的新太子。

说起来,颖王这位新太子取得胜利后的这段时间过的日子也实在是艰难。先是受困京城缺粮,待到好不容易将京城和北直隶的粮食缺口问题暂时解决,结果马上又因运粮导致原本就缺钱的户部,如今情况更糟。

朝廷今年就决定将棉花作为农业税的征收对象,就也有户部很是缺钱的原因在。

棉花除了事关衣被民生大事,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商品。

更别说在时下这种农业技术落后的社会里,掌握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又有着大片适宜种植的土地的情况下,是真能给朝廷带来外贸经济大发展。

但远水是解决不了近渴的,纵使棉花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再高,那起码也得是秋收之后的事情了。

“殿下,户部实在是没钱了。”此时朝堂上,听闻又要有哪处需要划拨银钱后,户部那位潘尚书立即就在那叫穷起来。

知晓户部确实没钱,才刚上任的新太子只得看向朝臣:“诸位爱卿,可有解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