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制盐

很快距离收到周安来信已经过去一个月,进入农历五月后的安南,最近也变得越来越炎热。

这日下午,有两位木匠将韩彻前些时日让他制作的一架大型风力水车运到衙门来。

风力水车之前便已经造出来,只不过都没有眼前的这架大。过往是一具风帆配制一台水车,这次是一具风帆,配制了两台水车。

因着造型过于庞大,两名木匠便只能把它们以零件的方式运来。

“造得不错。”韩彻高兴的夸赞道。他刚大致检查了一遍,不仅没发现什么问题,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反而更好了。

“谢大老爷夸赞。”两个木匠也高兴起来。

“明日辰时初(约早上7点),你二人再至衙门来,随我一道出城一趟。”韩彻心情甚好的说道。

“是,大老爷。”两个木匠忙应道。

风力水车使用前还需要先对其进行组装,自然便少不得需要这两个木匠明日一道同去。

除此之外,韩彻预算这次出城起码需得耗费好几日的时间,便又寻来钱县丞和刘县尉交待道:“我新得了一制盐法子,不需耗费时日去煎煮,只需日晒便可得到白盐,故打算明日出城试试看。”

闻言,钱县丞大惊:“不用煎煮,日晒便可得盐?”

刘县尉也面露震惊的看了过来。

其实早些时候,韩彻便曾考虑过海水制盐。

安南不仅靠海,海岸线也较为漫长且宽广,地势还平坦。在气候上,安南虽春季雨水较多,但常年气温炎热,有助于海水自然蒸发。

可以说,在制盐上,安南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时下食盐主要分为海盐和井盐,其中井盐是以通过打井的方法,抽取地下的卤水,将其制作成盐来食用。操作分为凿井,汲卤,输卤再到煎盐。

海盐则是汲取海水,对其进行煎煮。不过并不是粗糙的直接煎煮,而是也需要先纳潮,制卤,煎煮,最后才能出盐。

就是利用海水的潮汐规律,算好时间在海边筑坝围堤,引入海水,再让它晒干,最后便可得到包含盐分的盐土。

再搭建盐漏,底下覆盖茅草,上方覆盖盐土。之后再用海水冲淋过滤,才能得到卤水。

再之后,便是把卤水倒入灶台上的铁锅,对其进行熬煮,得到可食用的盐。

这种制盐方式较为复杂,用时很长,效率很低,时间长了对铁锅的损害还不小,因此时下一些不靠海的地方,多是食用井盐。

至于海水晒盐,眼下韩彻并非见到和听闻。便是在韩彻穿越前的时代,也是一直到明朝嘉靖时期才广泛在民间使用。

不过此时,韩彻只对二人言道:“具体结果如何,还需得我去试了才知。”

盐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从古至今都极其重要的民生和战略物资。钱县丞和刘县尉自然知晓韩彻明日出城所办之事的重要性。

“大人放心,衙门一干事务我等定会好生管理。”钱县丞和刘县尉忙言道。

“我自是对两位大人万分放心的。”韩彻也这般回道。

他们三人共事也有不短时间,秉性和办事能力以及配合度上,韩彻对钱县丞和刘县尉都是很满意的。

第二日一早,韩彻便带着韩老三,还有那两个木匠以及两名衙役,拉着那辆大型风力水车出城去了。

这次进行海水晒盐试验的地方,依旧比较靠近刘家村。

刘家村的村民们听说了这事,便都跑过来瞧热闹。

正好,韩彻也需要一些人手来做事。他便让刘里正从村中挑选出一批人,汉子们去把附近海边的大块火山岩石寻来,将其削平凿岩。

力气较小的妇人则打来清水,把这些削平凿岩好的火山岩石槽清洗干净。

另一边,韩彻再让人修建斗槽型的盐泥池,也叫过滤池。

时下所用的煎煮盐法里,用的方形盐漏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原理,都是起到过滤卤水的作用。

在操作时,也是差不多的步骤。

不过,过滤池是成对出现的,整体是分为两部分,上方的蓄水池和下方的盐卤水池。

如眼前的过滤池里面,便是在上方的蓄水池底层铺垫一层茅草,上方再填覆盐泥沙,并把它夯实整平,最后倒入海水过滤。

经过这样过滤后的海水,深入底部,再流入到下方的盐卤水池。

另外,过去要么人工挑运海水,要么借助潮汐,引入海水。韩彻这次则直接利用风力水车,便可自动汲取海水进入晒制的盐泥沙或蓄水池中。

之后数日里,韩彻在刘家村附近所选的海水晒盐实验地便格外的热闹。不止是刘家村的其他村民每日都会过来瞧一下热闹,帮着做点事。便是附近的李家村时不时的,也有不少村民过来看情况。

安南靠海,过去这两个村子的村民便也时常在家中造灶台,煎煮盐一方面满足家中食用,另一方面按则是用来抵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