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朱元璋的告诫(第2/3页)

以巾帛制作的宝钞换取真金白银,这还只是与安南王室合作。

仅一年,且只相当于大明不过是郡县之地,就吸了七百多万两白银,这真是让朱元璋难以想象。

这跟他心中的贫瘠小国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朱英便解释道:“倒也不能只看一面,安南整体穷困,但那些贵族的手中钱财也是不少的,而我大明将士可不需要去负责安南的百姓衣食住行,是单独开辟一地方。”

“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且占据肥沃土地,是以情况自当有所不同。”

两句解释,朱元璋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就好比大明的江南一般,承担了大明几乎是一半的赋税。

安南的穷苦百姓,是安南王室需要负责的,大明的将士只管自己,自然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一番话,顿时就让朱元璋的眼界打开了。

按照这样的情况,其他的小国自当也是差不多的,终归有些富庶之地。

那么是否也可以按照现在安南模式搬照,同样派遣一些大明将士过去驻扎,不仅能够扩大大明的影响力,还能够有力的消除边疆隐患。

比如是现在的安南,有五万大明将士坐镇,自然不可能说还能发生出什么对大明不利的事情。

如若有什么变化,首先就是这五万将士受到影响,即便是有所动乱,其发生所在地也是在安南境内,很难说影响到大明国内。

把战争控制在大明疆域以外,这对于大明国内的发展还有百姓的安危,都是一个极大的好事。

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向大孙,朱英当然是心领神会。

当下说道:“这是孙儿未来所谋求的一个方向,不仅是大明的将士,包括我大明海贸的商人,实际上也可以同样达到这样的程度。”

“江南造船厂那边,我已经让张伯去传告了所有想干海上贸易的家族,所有干海贸的家族,于两年之后,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格标准,收购外边的粮食回国,且需按照我大明的市场价格进行一个回购。”

“并且孙儿将一些火药司淘汰的老版火器,租赁给这些海商,让他们带着足够的人手和钱财,到海外别国去购置土地奴隶,种植粮食,开设工厂,而后回馈我大明。”

听到这里,朱元璋便道:“咱听着江南那边的奏章,说是最近有许多武馆开设盛行,想来便是大孙暗中安排的吧。”

就此事上,朱元璋很快就联想到前段时间看到奏章里的一些事情。

不仅是江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也是多处开设武馆。

这武馆所教,差不多就是一些操练士兵的手段。

专门是给人在短期内进行一个人员操练。

其中更是包括火器的一些基础运用。

还有数人的合击手段。

朱英没有否认,回道:“是孙儿所安排的,一些从军队里退伍的老兵,没有什么安身之地,尤其是伤残老兵,连种田都不能,仅靠一些退伍补贴,生活上比较困难。”

“现在海商们出行各国,难免会遇到许多的意外,是以孙儿就想着开设武馆,让这些退伍老兵也有一个安身之所。”

“海商这边的随从护卫,也能够得到一个基础的培训,在外遇到危险也能有足够的武力保全自身,当算是一举两得。”

这番话说的是冠冕堂皇,可朱元璋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哪里还不明白其中的隐喻。

安排退伍老兵是真,但实际上从目的上来说,大孙更是想让这些海商们的护卫,操练如同士兵一般,代替大明于海外进行一个开扩。

从某种程度上来,其实朱英的这个手段,跟曾经历史上的海外殖民,算是异曲同工。

不过作为大明人士,朱英这边还算是比较温和,没有那般野蛮。

至少于买卖上,是公平的,不是随便搞个借口就来个大屠杀,霸占别人土地什么的。

这也是因为大明现在于货物上,有着很强的贸易顺差,可以轻松的赚取足够多的钱财,没必要干那种留下恶名的方式。

而就现在而言,对于大多数的地方来说,人力是最为廉价的。

一条丝绸出手,多的不说,换他百八十个奴隶是自然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商人购置土地这样的要求,对于几乎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拒绝的可能。

这又不是什么割让国土,而买了地的商人,还可以缴纳赋税,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对于在大明海商们来说,这赋税里的猫腻,那都是轻车熟路得很,在如今大明搞贿赂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可在海外嘛,那当然就是家常便饭了。

虽说这样的情况,会很容易滋生出一些大家族来,可对于这些朱英心中并未太大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