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听朕给你上价值(第2/3页)

“东南一带,沿海而居,其地贫瘠,可以耕种的土地甚少,百姓往往以捕鱼为生,朝廷严令,片板不得下海,百姓最多只能在临近海域,乘小船捕鱼,如此可以勉强维持生计,可若遇海难或其他天灾,则一家生计无着,只得落草为寇,逃税抗捐,由此形成了剽悍民风。”

“除此之外,海上贸易虽然朝廷严令不许,可临海之地,若不依靠商业,想要富庶起来,实在困难,因此,哪怕禁令再严,也始终有铤而走险之辈。”

“这些牵涉倭寇,甚至是假冒倭寇之人,有逐利者,也有被迫者,究其根由,还是在于地方太过贫瘠所致,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倭寇势必会剿而复有,令朝廷疲于奔命!”

这番话说完,于谦也陷入了沉思当中。

应该说,天子所言的道理,并不难懂,但是,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道理,却越容易将人困住。

事实上,就连朱祁钰自己,也是两辈子的眼界加起来,才搞明白了这里头的关系。

至少,前世的时候,隆庆开关之前,这个简单的道理,大明的君臣就想了两百年也没想明白。

片刻之后,于谦缓缓开口,道。

“陛下圣明,确实如此,清剿这一批宗族容易,但是,想要根除倭患,却并非是用兵就够的,所以,陛下是觉得,倭患的根源,在于海禁?”

到了此时,于谦也开始逐渐倾向于认同朱祁钰的观点,当然,也不是全盘认同。

稍一沉吟,于谦还是忍不住道。

“不过,虽是如此,可海禁政策,也并非是有害无利,一则,即便是朝廷放开海禁,倭寇也未必就真能消失,二则,商人重利,沿海一代又民风剽悍,元末乱局之时,多路反元的首领,便是自沿海一代而起,如若放开海禁,势必要增设重兵驻守,如此一来,朝廷靡耗亦重,还请陛下三思。”

这番话说完,朱祁钰也叹了口气。

的确,海禁政策,固然有弊端,但是,之所以能够实行那么久,也自然有其益处。

说白了,它是成本最小的,稳固沿海统治的办法。

沿海地区贫瘠,又有倭寇作乱,在此基础之上,朝廷禁止海贸,看似是为了抵抗倭寇,实质上还是为了保证对沿海的控制。

就像于谦说的一样,贫瘠代表着他们无法作乱,即便是衣食无着,落草为寇,甚至是扮成倭寇,最严重的后果,也就是劫掠沿海的百姓而已。

但是,若想要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地方上的贫瘠,注定了即便是有对抗朝廷的事情发生,没有足够的后勤产出,也难以给朝廷造成太大的麻烦。

相反的,开放了海禁,固然会有种种的好处,最显而易见的,自然是倭寇的数量会大大减少。

可是,这么做也同样有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地方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加上民风剽悍,万一有个意外,便会出现造反之事。

如果要维持稳定,朝廷需要加派更多的兵力驻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乱局。

所以,如果单纯从一个统治者的立场来看的话,海禁政策,未必就真的是错的,可是……

“先生所言,朕能明白,可这沿海一代的百姓,也是朝廷的臣民……”

眉头拧起,朱祁钰的口气变得有些复杂。

“他们的命,也是命啊!”

这一句话,声音不大,但是,落在于谦的耳中,却无疑是振聋发聩。

然而,朱祁钰的话却未停,继续道。

“朕若是不知道倭患的根由和海禁的利弊,也便罢了,可如今,朕既已明白,如何能够坐视不理?”

“这些百姓,一辈子勤勤恳恳,劳心劳力,可是,就因为他们生在沿海,便注定活命都成难事,若是天命如此也便罢了,他们的境遇,却是朝廷一手促成,这让朕如何能够心安呢?”

“唐太宗有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既为万民之主,天下之君,理当代天安抚生民,若朕明知海禁之举不利于民,却仍旧要做,便是无德无行!”

“为君者,若无德行,江山社稷,终有一日会被覆灭,所以,不论是为国,还是为民,朕都要让此政,在朕的手中结束!”

这番话说完,于谦的神色也有些复杂。

片刻之后,他长长的吐了一口气,站起身来,躬身叩拜,正色开口,道。

“陛下心怀万民,实乃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

“臣……愿为陛下效死!”

说罢,他郑重的叩首于地,话音掷地有声。

殿中沉默了片刻,朱祁钰似乎是想起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意味难明之色,不过,很快便消失不见,随后,他脸上浮起笑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