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吃瓜偷家(第2/3页)

一个巴掌拍不响,前有《文汇报》,后有《燕京青年报》,两篇文章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气氛跃然而出。

《文汇报》的文章上有谢晋这个知名大导演炮轰,《燕京青年报》上也有于东文华影视这个影视行业重量级公司总经理的回击,双方一来一往,舆论瞬间便被带动了起来。

这两份报纸一南一北,两个发声者同样代表了国内南北两个派别的电影势力,舆论风向一起,不少两地媒体也纷纷下场。

今天这边的媒体发个评论文章,明天那边的媒体出个采访稿,双方或是明褒明贬、或是明褒暗贬。

短短几天时间,一场口水仗便骤然兴起,打的不亦乐乎。

不仅仅是电影行业的圈内人在吃瓜,连原本不关心国产电影的很多普通民众也关注到了这场隔着大江南北和报纸的骂战。

有了关注,就有了了解的动机。

《英雄》的热度再次被炒到一个新的台阶,连《鸦片战争》这部已经上映一个多月、热度早已过去的电影也重回了大众视野。

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英雄》和《鸦片战争》两部电影的排片均有所上升,这段时间上映的其他国产电影几乎被赶尽杀绝。

《英雄》和《鸦片战争》的口水仗充分诠释了一句话。

老大、老二打架,死的往往是老三。

不少身在其中的当事人在排片没了之后才恍然回过神来,欲哭无泪。

吃着吃着瓜,家都被偷没了。

他们愤恨的咒骂着,不过这回又多了一个新的对象。

“只是宣传手段嘛,我跟谢导也是老熟人了,不至于这点深浅都没有。你去院线里瞧瞧,《鸦片战争》的排片不是也增加了一些嘛!”

周五这天下午,韩山平约林为民去滕金贤那里坐坐,第二天到了滕金贤家里,他便询问起了林为民报纸上的事,林为民只好笑着解释了几句。

《英雄》和《鸦片战争》的嘴仗打的火热,一方的背后是国文社这个庞然大物,一方的背后是谢晋这个地位崇高的大导演。

真要是闹的太僵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滕金贤这次打电话来,也是受人所托。

《鸦片战争》的制片方之一是峨眉电影制片厂,这是老滕起家的地方。

“谢导有点牢骚我当然是理解的,你不会以为我连这点肚量都没有吧?

报纸上骂归骂,但也仅限于此,只是宣传手段。”

林为民见滕金贤表情犹豫,又说道。

滕金贤点点头,“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然后他又感慨了起来,“唉!真是没办法想象,你们一部电影竟然能够创造如此高的票房,那些好莱坞大片也没做到啊,不敢想,放在我们那时候根本不敢想。”

林为民笑道:“也不能这么说。要是按照观影人次来说,《英雄》的观影人次可远远比不上当年的《少林寺》《牧马人》《庐山恋》。”

滕金贤摇了摇手,说道:“时代不同了。八十年代初那阵儿虽然全国的观影人次已经在下降,但一年可是二百多亿人次,现在全国一年的观影人次还不及那个时候的二十分之一,按照比例来算,你们的《英雄》可不比《少林寺》弱。”

一旁的韩山平笑言道:“不管什么时候,好电影永远是有市场的。这回的舆论战里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英雄》的成功充分论证了这一点。”

燕影厂是《英雄》的制片方和发行方之一,光是收取发行挂靠费用,他们这次就能收获上千万人民币,再加上制片方票房分账,燕影厂赚麻了。

“确实。电影改革到现在也四五年了,大家总抱怨市场大环境不好,抱怨我们不该把好莱坞电影放进来,就是不会反省自身。

现在《英雄》出现了,事实证明,我们中国电影人是可以拍出能够取得高票房的好电影的。”

滕金贤是电影改革的拥护者,也是参与者之一,这些年他眼看着电影行业一路走下坡路,却有心无力,对国内众多电影制片厂的溃败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话你回头对跟老田说说,让他多支持支持我们的工作。”林为民玩笑道。

闻言,滕金贤用手指点着林为民,满脸笑容,“你啊你,真是不知足。他还要怎么支持你们?连我这种退休的老家伙都被动员去看电影了,包场的票钱你们没拿着吗?”

“这是他欠我的好不好?当初要不是他逼着我,我也不会冒那么大的风险搞《英雄》。”

“得了便宜卖乖,说的就是你这号人。”滕金贤挖苦道。

韩山平说道:“《英雄》投资这么大,确实比一般的电影风险要大的多,不过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