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父亲的故事(第2/3页)

今年冯晓刚携《不见不散》再度来袭,依旧锁定贺岁档,还是定档在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这天。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流行过洋节了,特别是小情侣,这天即便不放假晚上也会出去约会。

距离电影上映还有一个月时间,电影的宣传工作也差不多可以启动了,不过前期还主要是以媒体通稿为主,于东入主文华一年多时间,早已经对这套东西轻车熟路。

这场内部放映之后,文华影视还会组织一场试映会,邀请的则是业内同行和媒体记者,这也是前期宣传工作的一部分。

几人简单聊了几句,林为民又拍拍葛优的肩膀,调侃道:“有记者管上个月是‘江文月’,我看今年可以叫‘葛优年’。”

葛优受宠若惊,“你可别害我,我就演个戏。”

这两个月里,《有话好好说》《秦颂》接连上映,还全都是大导演、大投资的电影,江文又是主角,这让他在国内电影圈的风头一时无两。

跟江文比起来,葛优的表现丝毫不差,他在《有话好好说》里客串了一把,《秦颂》里也是主角,《不见不散》就更是绝对男一号了。

唯一的遗憾是《秦颂》仅上映四天就下映,并未形成什么强大的影响力。

冯晓刚也笑着说道:“我当导演虽然是个小辈儿,但我们葛大爷可是电影圈的重量级人物,江文跟他没法比。”

“这话我记着,回头给你学给江文。”汪硕阴恻恻的说道。

“硕爷您别逗我,我这不是顺着林老师的话说的嘛!”冯晓刚赶紧告饶。

见冯晓刚没有了刚才得意的样子,汪硕满意的点了点头。

周末,林为民一家三口去到石铁生家里做客。

一家三口进门不长时间,又有几位朋友拖家带口的来到了石铁生家。

大家的行动不约而同,十分默契。

程西米说,石父在世时,他明明很少说话,但在他去世后,还是会感觉家里冷清了很多。最近石铁生的情绪很低落,他每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总是想写点什么,可每到落笔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种感觉让他很痛苦。

朋友们的到来,让冷静了几天的石家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连带着石铁生夫妻俩的心情也好转了不少。

前几天“东海文学奖”颁奖了,因为石父的突然去世,石铁生并没有到现场领奖,但奖金和证书还是发到了他的手里,这倒算是一个好消息。

大家聊了会天,程西米起身去准备午饭,今天家里来的人多,准备午饭也需要一段时间,几个女同志也跟着去厨房忙碌。

小豆包正在研究石铁生家养的一盆多肉,表情跃跃欲试。看起来,不把这盆花弄死,她是不会甘心的。

林为民喊了一声,制止了小豆包伸向多肉的魔爪,她不情不愿的跑过来,“爸爸,干嘛?”

“来,给你伯伯背一首《望岳》。”

万恶的大人们,他们摧残祖国的花朵最歹毒的手段之一,便是让他们当众表演节目。

小豆包不情不愿的背道: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一旁的几个大人听的津津有味,听完之后还不忘夸奖,“豆包可真厉害,四岁就会背这么难的唐诗了。”

小豆包心中不屑,这帮大人真是没见过世面,她会背的唐诗多着呢。

“谢谢伯伯!”她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

大家说说笑笑,气氛融洽,石铁生卸下了这些天来的沉重枷锁,主动提起了他最近正在酝酿的想法。

“我总想为我父亲写点东西,可我写不出来。”石铁生的脸上露出几分愧疚。

那种愧疚里不仅有对父亲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付出的内疚,也有身为人子和作家,却连无法书写一篇纪念性文字的自责,更包含了一种羞于面对,因为他在作品中给予过世母亲的待遇要远高于父亲。

“我们中国人对于父母亲的态度是不同的,母亲一贯的形象是慈爱,而父亲的形象则总是威严的,相比母亲,父亲总是难写的。孙犁写《父亲的记忆》是在1984年,可那一年,距离他父亲过世,已经过去了整整37年。”

林为民的话让石铁生心中生出几许安慰,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也许是我太着急了。”

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上却仍带着些许遗憾,他问道:“要是写父亲的话,你有什么好想法吗?”

“写父亲?”林为民沉吟着,他的脑海中想到了石父,想到万先生,想到了这一世那已经模糊了印象的父亲。

“要是让我写的,还是写小说吧。”

“父亲的故事应该怎么写?”

林为民的眼神望向窗外的远处,眼前闪过一些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