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这可是另外的价钱!(第2/3页)

陆遥、程忠实、贾平娃、高剑群、京扶等五人也因此被称为‘陕西文坛五虎上将’……”

《陕军东征》这篇文章并不长,仅有不到两千字,先是抛出了“陕军东征”和“陕西文坛五虎上将”这两个概念,然后又着重介绍了《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和《八里情仇》这几部长篇小说和创作内幕。

因为是发表在《光明日报》这个国家级媒体上,而且还是二版头条,《陕军东征》发表之后,立刻在燕京文学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紧跟着,数日之后,《文艺报》也跟进做出了相关报道。

然后便是国内各地的地方媒体陆续报道,尤其是SX省内的多家报纸,对自己人在燕京引起的这一场舆论狂潮进行不遗余力的报道。

1993年的春天,伴随着《废都》的热卖,“陕军东征”这个文化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国文坛。

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之内,“陕军东征”和“陕西文坛五虎上将”这两个概念不仅响彻中国文坛,也成为了国内无数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这一波媒体的大规模报道潮之中,国文社顺势出版了高剑群的《最后一个匈奴》,首印十万册,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便销售一空。

发表在第五期《当代》上的《八里情仇》也因为这一波热潮,获得了读者们的关注,小说本身质量不俗,发表之后口碑爆棚,也让这一期《当代》迎来了今年以来的第一次销量高峰,顺利突破200万份。

也因着“五虎上将”的名声不断传播,很多读者对于京扶的《八里情仇》也充满了好奇,有不少人来信催促国文社尽快出版,促使《八里情仇》在发表仅不到半个月之后便将出版提到了日程上来。

而促成这一切的林为民,最近这段时间在陕西文坛的声望已经达到了巅峰。

从陆遥的《平凡的世界》开始,到京扶的《八里情仇》,这些年来陕西几位实力派作家能够一次又一次震撼全国,离不开林为民这个幕后推手。

高剑群、贾平娃等人在回到西安之后,一遍又一遍的对别人说起林为民对陕西作家们不遗余力的推广和支持,视如恩师一般。

时间到了五月中旬,布老虎丛书的宣传、审稿和出版都已经逐渐走入了正轨,林为民的工作也总算是能轻松了一点。

这天傍晚下班,他先是带着编辑组十六个人去外面吃了顿饭,然后才回了家。

回到家中,陪着小豆包玩了一会儿,家中的电话响起。

林为民接起来,听对面说了几句,脸上露出几分笑容。

“恭喜你们了!你们为中国电影创造了历史!”

说了两句,他便放下了电话。

陶慧敏抱着小豆包,问道:“谁的电话啊?”

“程凯歌,从戛纳回来的,《霸王别姬》得了金棕榈大奖。”

陶慧敏惊喜道:“呀!金棕榈啊!”

她眼神怪异的看着丈夫,“你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意料之中的事应该有什么反应,“我既不是导演,又不是编剧,更不是演员,有什么高兴的?”

陶慧敏愣了一下,好像也有点道理。

林为民这时却窃笑了起来,“不过也应该高兴高兴!得了奖,电影肯定好卖,可以赚很多钱。”

知道他又是在逗自己,陶慧敏嗔怪的捶了他两下。

翌日,《霸王别姬》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消息不出意外的登上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头版头条。

作为章艺谋之后第二位摘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的导演,程凯歌的名字已经成功写入中国电影史。

《霸王别姬》这部根据林为民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获得了无数民众的关注。

本来小说就已经在国内卖了大几百万册,读者基础雄厚,这次改编的电影获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名声更上一层楼。

对于林为民来说,电影获奖最直观的好处就是《霸王别姬》的小说销量又走了一波“小阳春”的上扬曲线。

人艺也特地将压箱底好几年的话剧《霸王别姬》拿了出来,现在复排,争取七月份可以公演。

数日之后,程凯歌一行人载誉归国,各种参加采访、活动,忙成一片。

从87年宁愿毁约柏林,也要参加戛纳电影节,足以见程凯歌对戛纳电影节的情节之深,这次成功夺得金棕榈大奖,程凯歌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程导有点飘啊!”

庆功宴上,韩壮壮喝着一杯香槟,对林为民说道。

林为民瞥了他一眼,“你管人家飘不飘?演好你的戏,背后说导演的坏话,我都罩不住你!”

“老舅,你可真会开玩笑,咱们国内还有你罩不住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