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送瘟神的效率(第2/3页)

王晓波万万没想到,只是来拜个年居然都能碰上这样的好事。

他的脸上泛起笑容,“太谢谢您了,林老师。”

林为民摆摆手,“你现在专职写作,小说出版,有了收入才能更好的把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上。”

王晓波和李银禾闻言感动不已,离开林家后,李银禾对王晓波说:“林老师是你的伯乐啊!”

王晓波心中感念,不仅是伯乐,更是知己。

趁着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林为民开车带着陶慧敏和陶父陶母来到故宫旁的二进院,这里从韩壮壮搬走之后就空着。

春节这两天,陶慧敏已经跟陶父陶母沟通好,等她怀孕了,就让陶母来燕京照顾。

夫妻俩商量着故宫旁的这处院子就留给陶父陶母居住。

“爸,妈!为民怕到时候你们来了燕京跟我们住在一起不习惯,可以住在这里,离着我们那里还不远。团结湖那还有个房子,就是离着这里有点远,在东郊,你们要是住不惯四合院,住在那边也可以。”

陶慧敏拉着父母走了一圈,说道。

陶父陶母站在院里,望着故宫的院墙,有些出神,他们这辈子也没想过自己住在故宫边儿上。

“爸,妈,你们觉得怎么样?”陶慧敏见父母没反应,又问了一遍。

“有地方住就行,没什么挑的。”陶父回过神来说道,他又打量了一圈院子,“这院子太大了,我们俩人哪住得了?”

“大点有什么不好,亲戚朋友来了也有地方住,那就这么说定了。”陶慧敏随口说道。

假期结束,燕京城街面上车水马龙,上班族们的自行车大军如今混进了大量的摩托车,相比现在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的私家车,摩托车的增多更能代表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

正月初八,国文社收到了署里《关于同意恢复国民文学出版社下属通俗文艺出版社的批复》的批复。

国文社半个多月前向署里递交了关于恢复通俗文艺出版社运作的申请,中间隔了个春节就批下来了,效率不可谓不快。

一般只有送瘟神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效率。

通俗文艺出版社恢复建制,对于国文社来说是一件喜事。

这么多年时间里国文社拥有过很多副牌社,但真正能够发扬光大保留到现在都却不多,从改革开放以后副牌社陆续独立了好几个,通俗文艺出版社还是第一个重整旗鼓的副牌社。

收到批复,国文社做的第一件事是开会,将通俗文艺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给定下来。

这件事年前就在做,这会儿开会不过是走个形式,林为民兼任通俗文艺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大家对此并无意外。

因为金庸作品集的审批被卡,林为民找上署里据理力争的事,大家早已知晓,通俗文艺出版社的恢复建制自然也不是什么秘密。

剩下的组织架构方面,行政人员基本都由国文社的相关部门兼任,只有业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编辑部。

通俗读物出版社并入国文社几十年了,当年的那帮编辑老得老、去世的去世,再想用他们是不太可能了。

林为民考虑到通俗文艺出版社刚刚成立,做的书都是通俗读物,业务量也比较少,又是副牌社,其他编辑室的编辑们对于抽调肯定多少有些抵触。

以前跟人聊天,一说在哪工作——国文社,别人都得高看一眼;现在聊天,一说在哪工作——通俗文艺出版社,介sei啊?

落差太大了!

林为民跟程早春商量了一下,通俗文艺出版社刚成立,怎么着也得有点福利,要不然大家凭什么来啊!

两人将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们召集到一起开了个会,讨要职称名额,一番拉扯后,通俗文艺出版社获得了两个副编审、两个编辑的职称名额。

然后,林为民又将当代文学二编室那几个负责编纂金庸作品集的年轻编辑叫过来谈心。

从国文社到通文社,地位上的落差是避免不了了,但有了职称这个甜头,在林老师的一番劝导之下,几位年轻人欣然答应了改换门庭,加入到通俗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的大家庭。

收了几个小弟,林为民正高兴的时候,佟钟贵找到了他,提出希望可以加入到通俗文艺出版社。

“你在《当代》干的好好的,怎么想着到这边来了?”林为民问道。

“我就是想在您手底下工作。”佟钟贵说道。

林为民沉吟片刻,然后说道:“小佟,我觉得你应该在《当代》继续干下去。你在那里这么多年,工作干的也很不错,冒然调到通俗文艺这边,太吃亏了。”

佟钟贵有些意外,没有想到林为民会拒绝他,但他也知道林为民是为了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