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米国来客(第2/3页)

“办法嘛……”林为民的眼神望向窗外,脑海中闪过刚才在希望小学里的画面,“也不是没有。”

郑国一脸惊喜,“什么办法?”

“等回燕京再说吧!”

林为民说完不再理会郑国,把他急的抓耳挠腮,心痒难耐。

参加完活动的当天,林为民率先登上了回燕京的火车,一起来的记者们并没有走,基金会这次好不容易把记者们请来,肯定要多走几个地方替他们好好宣传宣传。

外出六天,基本全在路上,十一早已过完,回到燕京后林为民休整了一晚便回到了国文社上班。

刚上班,林为民便收到了来自米国的邮件。

里面只有一封信,林为民立刻想到了罗杰·斯特劳斯之前电话里说的话。

打开一看,确实是理查德·耶茨给他写的信。

林为民给理查德·耶茨写的那封信热情洋溢,理查德·耶茨给林为民的这份回信风格也差不多,但并非是商业互吹式的商业吹捧,而是出于彼此欣赏。

又过了几天,关于第一批希望小学建成并启用的消息见诸报端,再次为基金会和希望工程赢得了一波关注。

从外地回来的郑国再次找上了林为民,“你那天说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啊?”

自从林为民那天说了一嘴之后,这些天来他连做梦都在想着这件事,这次回到燕京后他迫不及待的便找了过来。

“你急个什么劲?”

“我能不急吗?多募捐一笔钱,就是多一个孩子能上学!”

林为民无奈的拿出了这两天刚刚动笔写的故事,“看看吧!”

稿子并不多,只有十几页,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但郑国还是能看出一点端倪来。

“为民,这就是你的办法?”

林为民点了点头。

郑国又看了看稿子,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你这个办法好!”

他想着想着兴奋了起来,“这个办法好啊!你的小说全国几百万、上千万的人看,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渠道。而且,而且小说的宣传效果可要比新闻好多了。故事写的生动一点,肯定能打动读者们的心,到时候募捐可就简单多了!真是个好办法!”

郑国自说自话着,脸上露出痴傻的笑容,一个劲的念叨好办法。

“这回行了吧?”林为民问道。

郑国再次看向林为民,脸色激动,“为民,你这个办法抵得上一百万,不,一千万,不不,说不定是一个亿!”

林为民将稿子收起来,“这个不好说,但只要让基金会和希望工程能够深入人心,募捐肯定不是问题。”

“不错,你说的对。为民,真是太谢谢你了!”

“有什么可谢的。基金会和希望工程我是发起人,我希望它能够越办越好,出钱出力都是应该的,毕竟我也是名誉会长嘛!”

郑国又问道:“这小说你什么时候能写完?”

林为民想了想,“个把月吧!”

郑国点头,脸上满是期待,说道:“那我可就等着你这部大作了,到时候我一定要买上一百份送给大家。”

又聊了一会儿,郑国喜滋滋的离开了国文社。

之后的几天时间,林为民除了上班,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小说的创作上。

正当他沉浸在创作当中时,一位客人的来访打断了他的专注。

六月末的时候,罗杰·斯特劳斯帮林为民争取到了《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

林为民分别在六月末和七月中旬接受了《巴黎评论》编辑兼记者克里斯蒂安·萨蒙的两次访谈,两人当时约定最后一次访谈将会在中国进行。

时隔三个多月时间,克里斯蒂安·萨蒙如约来到中国。

再次见面,克里斯蒂安·萨蒙来到了林为民住的识住小院。

他对四合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观了一圈后称赞道:“房子真漂亮!比达科塔公寓要好多了!”

“谢谢!”

四合院和公寓各有特色,不过在克里斯蒂安·萨蒙这个看惯了公寓的米国人来看,无疑是四合院更有特色。

两人随意的聊了一会儿,克里斯蒂安·萨蒙从包里掏出了几份报纸,都是此前林为民在米国时接受访问的报纸。

“我想你肯定没有这些报纸,所以特意给你带了一份,过海关的时候可费了不少事!”

“你有心了。”

林为民接过报纸翻了翻,除了《纽约客》上的访问之外,其他的两份报纸他还真就没看过,当时每天忙忙碌碌,根本无心关心这件事。

“这几份采访应该算是你在米国第一次正式亮相,反响相当不错,主流文学界对你的态度相当友好。尤其是你夸奖理查德·耶茨的事,库尔特·冯内古特还特地在报纸上撰文夸奖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