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真正的文人(第2/3页)

“总不能空着手上门!”

车子停在白米斜街的四合院门口。

“铁生!铁生!”

林为民将石铁生喊出门,“你看看谁来了?”

石铁生见到马原有些意外,更多的是惊喜。

他们结识于《当代》的笔会,可惜后来大家各在一方,罕有机会见面。

石铁生热情的将马原请进了屋子,见他衣裳单薄,笑问道:“你就不怕冷?”

“东北人,怎么能怕冷呢?”

马原拍着胸脯,感觉现在就是把他光着身子放到北极也敢放出豪言。

石铁生面带调侃的看向了林为民,“为民可能是个假东北人!”

林为民道:“越是东北人才越怕冷,经历过寒冷的动物才趋热。就像那些南方人跑到北方去见了雪,大呼小叫,开心的不得了,可只有我们北方人才知道下了雪有多麻烦。”

几人正说着话,程西米出门去买菜,今天林为民和马原上门,家里肯定要多做两个菜。

今年因为几起大规模的抢购风潮,燕京为了缓解老百姓在生活物资采购上的不便,开始推行起了菜篮子工程,买菜要比以前方便了不少。

程西米出门后,几人在屋里聊着,马原多年在雪区工作,偶尔才会露上一面,自然最关心朋友们的近况。

马原当初是被林为民用“先锋小说专号”推出来的,跟他一批的如谟言、于华等人现在发展的都不错。

谈到谟言的时候马原更是羡慕的不行,明明都工作多少年了,这几年却一直领着补贴在上学,作品产量也算丰富,最关键的是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竟然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马原感叹,在他们这一茬作家当中,谟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有独树一帜的趋势了。

“谟言现在出了成绩,也是一点点磨出来的。你啊,就是急性子。”林为民道。

马原没有反驳他的话,林为民是最开始发掘他的编辑,对他的性格认识的很清楚,并没有说错,马原自己也深知自己的问题。

他喜欢霍桑的《红字》,喜欢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喜欢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

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无不是个性鲜明,极具特点,跟他的性格颇有相像之处。

马原又把话题扯到了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捐款和希望小学的事上,言语间对林为民这种一掷千金充满了羡慕。

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让人们对于金钱的敏感性在不断提升,作家这个圈子也是如此。

石铁生问道:“希望小学什么时候开建啊?”

“已经在选地方了。基金会的人现在去了甘肃和宁夏,第一批10所小学要建在那里。等这一批小学开建后,就会紧接着建设第二批。”

“我看你们基金会募捐的都是几千万的善款,应该能建上千所小学吧?”

林为民摇头道:“不太可能。各个地方的小学的建设条件不一样,建造要求和成本自然也不一样,大部分应该在五万到十万之间,办公用具、课桌板凳这些的采购也是也是一笔费用。最主要的是我们计划给学生们供应午餐,这部分的开销很大,目前的这些善款大概能建五、六百所小学并且维持下去就不错了。”

“还供饭?”

马原这几天忙着处理琐事和赶路,并没有关注报纸上对于希望工程的后续报道,听到希望小学还要供饭,他很是惊讶。

“没错。我们的学校选址都不是一般的贫困,很多家庭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给孩子供一顿午饭,不仅能很大程度减轻家庭的负担,更让家长们有动力送孩子们去上学。”林为民解释道。

石铁生听到这里,点头道:“我看过报纸的报道,你们这么做是对的,这是有现实意义的事!”

马原却道:“就怕出现硕鼠。”

“总不能因噎废食吧?”林为民反问道。

两人有些沉默。

后世有位网红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论调,称“廉租房不能配卫生间”。

初听令人匪夷所思,可是反向思考一下,大家都沉默了。

如果廉租房里真的配了独立的卫生间,那里面的基本生活设备都有了,还轮得到真正的穷人住吗?

人性都是自私、贪婪的,如果没有制度和法律去规范,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没有办法得到保证的。

林为民说到最后,微微叹气道:“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做好监管,不能因为这件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就放弃了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

石铁生赞同道:“为民说的不错。想做事怎么能怕麻烦呢?困难越是多的事,收益反而是越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