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情人》获奖(第2/3页)

林为民打趣道:“你倒是成熟了不少,怎么蓄起了胡子?”

“你不觉得这样很酷吗?”

老兄,你是对“酷”有什么误解吗?

两人聊了好一会儿,林为民说道:“走吧,先把住的地方安排好,我再请你吃饭。”

马克梦哈哈笑道:“伙计,这里是米国,应该是我请你吃饭才对。”

他拉着林为民要上他那辆别克,黄广生赶紧从一旁等在那里的奔驰车上下来,“林先生!”

林为民挥手道:“杰克,你先把车开回公寓,这两天你可以放假了!”

黄广生点了点头,上车离开。

等林为民上了车,马克梦才一脸惊奇的问道:“林,这是什么情况?”

“朋友给安排的车。用我们中国的老话讲,这叫朋友多了好办事。”

老友重聚,林为民又恢复了他的嘚瑟本性。

等马克梦按照林为民的指示把车开到达科塔公寓的楼下,看着眼前伫立的公寓,马克梦问道:“你不会告诉我这是你住的地方吧?”

林为民拍拍他,“不光是我住的地方,也是你住的地方。”

说完他下了车,马克梦也连忙下车,跟随着林为民进了公寓,马克梦一路左顾右盼。

直到进了公寓还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林,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你说公寓和车?”

“当然。”

林为民没有卖关子,给马克梦讲了他和阿瑟·米勒的合作关系。

马克梦听完懵懵懂懂,他83年离开燕京,那年刚好是阿瑟·米勒去燕京访问,倒是听林为民提过招待阿瑟·米勒的事,只是没想到林为民和阿瑟·米勒的交往还有后续。

他更想不到林为民的话剧竟然已经被搬到了百老汇的舞台上。

“天啊!早知道你的话剧在百老汇上演,我应该早点过来的!”

“哈哈,现在来也不晚。等会去吃饭,晚上我带你去看看我那出话剧。”

西44街上的撒狄斯是百老汇戏剧工作者们经常光顾的餐馆之一,这里跟绿苑酒廊一样,见证过无数百老汇剧目的首演庆功。

1946年,女演员安托瓦内特·佩里去世后,她的好友,戏剧制作人、导演布鲁克彭·伯顿在撒狄斯吃午饭时,生出了要设立一个戏剧奖纪念托瓦内特的念头,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托尼奖”。

许多年间,撒狄斯一直都是宣布托尼奖提名候选人的地方,让这家餐馆在百老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林为民边吃着饭,边和马克梦介绍着关于撒狄斯的掌故,让马克梦不禁有些感叹。

“明明我才是个米国人,到了纽约反倒是你成了主人!”

林为民笑道:“谁让我有时间呢?”

林为民说的没错,对于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那里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工作和睡觉。而那些城市的热情,只有对有闲有钱的人才会开放。

“婊子一样的大苹果城!”马克梦一时感慨,咒骂了一句。

两人吃完饭,从撒狄斯出来外面恰好已经黑了下来。

这个时候,也是百老汇真正苏醒的时候,黑暗点亮了所有百老汇的细节,剧院的霓虹、射灯下的海报,还有等待着入场的观众们。

马克梦是个米国人,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来纽约,也是第一次来百老汇,竟然生出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

“林,我突然发现我得感谢你。”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他么才发现,原来纽约还有这一面!”

马克梦说完,两人对视了一眼,笑了起来。

两人来到巴里摩尔剧院,买了票进入了剧院。

已经上演了一年多时间的《触不可及》在百老汇很受欢迎,这一点可能跟前几年戏剧界一味的追求战争反思有关系。

米国版的《触不可及》的背景是越战,从1965的局部战争到1975的撤退,十年的越战给米国带来了彻骨的疼痛。

58000多名米国军人死去,高达4450亿美元的各项投入血本无归,约翰逊、尼克松两届政府被拖入泥潭而黯然下台。

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米国社会的撕裂和民众间的观点对立,远超过后来的任何一场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米国的文化界出现了一批大量描写战争残酷、反思越战得失、分析越战成因与影响的新闻、传记和文艺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卫·雷勃和他的“越战三部曲”。

《帕夫洛·赫梅尔的基本训练》、《飘带》、《棍棒与骨头》,三部话剧作品在七十年代的米国获奖无数。

但也可能是连续多年的反思、矛盾和对立,让米国人已经对这种思维方式感到厌倦。

恰在这时,同样是越战背景,《触不可及》以轻松、幽默、温暖的风格出现在米国观众的面前,一扫大家看到“越战三部曲”的那种深重、沉痛和忧郁,让很多人通过另一种轻松的方式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带给无数观众一种笑中带泪的感动,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