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电话刺客(第2/3页)

工作人员提醒的是通话时长,如今国内打越洋电话价格不菲。燕京饭店这里的邮局收费是12块每分钟,而且只收外汇券,一般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够打两三分钟的电话。

以至于在林为民挂断了电话之后,工作人员看向他的眼神透着一股怪异和警惕,生怕他撂下电话就跑。

这也就是林为民刚才放了一百块外汇券的押金,要不然工作人员都不见得会让他把电话打完。

“同志,你还需要交224块。”

工作人员这句话说完,林为民尚未说话,一旁刚填完文件的国人小伙子猛地抬起头,看了看电话亭,又看了看林为民,嘴唇嗫嚅。

等林为民掏钱将电话费付了之后,工作人员松了口气,目送他离开邮局。

等在一旁的小伙子,递上文件,然后低声问工作人员:“他打了多长时间啊?”

“半个多小时!花了三百多块钱外汇券!”

工作人员也极少见到林为民这种壕气的人,语气中带着几分八卦。

小伙子扭头看向林为民的背影。

打了个电话花三百多块外汇券,这得是多要命的事啊?

事肯定不要命,但是要钱。

三百多块钱,属实是“电话刺客”了。

三百多块外汇券对林为民来说九牛一毛,但打国际长途这种经历实在是让人感觉痛苦。

林为民莫名的想到了网上的短视频段子,那种所有生活琐事都要打报告、到经过政府部门审批的段子,艺术果然是源于生活啊!

跟阿瑟·米勒的电话打的断断续续,但好歹事情是说清楚了。

《触不可及》经过这一年多在百老汇的演出,已经在米国的话剧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去年夏天获得的托尼奖。

尽管当时只是获得了演员奖,对于林为民这个编剧和阿瑟·米勒这个投资人兼制作人的加成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演员和话剧本身的加成效果还是很高的。

名声不断的发酵,米国的不少演出公司都在联系阿瑟·米勒,希望可以确定《触不可及》的巡演计划,阿瑟·米勒也有意开启《触不可及》的巡演。

相比于驻场,百老汇的制作人们没有不喜欢巡演的。

因为巡演不仅是一部大卖话剧的标志,更是比固定演出赚钱赚的疯狂的多。

固定演出时,门票固定售价,制作方很少敢加价。

涨价容易降价难,万一涨太多没人来,自己再降价反而让人觉得这部剧有问题。

所以,制作方通常只能通过黄牛的方式暗戳戳的赚加价的门票钱。

巡演定的票价普遍比固定演出要贵不少,而且操纵起票价来也更容易,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割韭菜。

未来《触不可及》的巡演计划一旦开启,林为民必然又会进账一大笔收入。

阿瑟·米勒当然赚的更多,所以他才会这么积极的推动巡演,包括邀请林为民赴米。

毕竟,那可都是钱啊!

眼下刚过完年,才二月中旬。

《当代》的月刊改版刚出到第二期,尚未完全进入正轨,而且他还答应了人艺担任《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的编剧,短时间内是无法去米国的。

所以他和阿瑟·米勒商定了看看四月以后找个时间去米国一趟,具体时间没有说死,毕竟计划没有变化快。

至于阿瑟·米勒在电话中一直提到的下一部改编作品的问题,林为民劝说阿瑟·米勒等他到了米国以后再视具体情况而定。

任何一部外国作品,脱离了故土在其他国家受到热烈的欢迎,除了本身的质量以外,运气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急匆匆开展第二个项目并不是稳妥之举。

林为民成功说服了阿瑟·米勒。

回到国文社,谟言等在编辑部办公室。

过年期间他回了老家,但笔耕不辍,硬是利用这么几天时间将《红高粱》的剧本写完,回到燕京来第一时间就是找到国文社,想让林为民帮他看看剧本的质量怎么样。

林为民翻着剧本,谟言盯着他手上的动作、脸上的表情,连一丝细微的变化都不想放过。

林为民抬起头注意到他的异样,笑道:“没必要这么紧张吧?”

“第一次写正式的电影剧本。”

谟言跟林为民说过他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但并非是第一次写剧本。

78年他还在家乡那边当兵的时候,受到话剧《于无声处》的影响,在当时写过一部六幕话剧《离婚》。

当时他一腔热忱,可惜连续投稿都遭遇了退稿,让他心灰意冷,便放弃了戏剧创作这件事。

可能是受到那部没有成功发表的“处女作”的影响,谟言对《红高粱》剧本的得失心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