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这个基金会,不简单啊(第2/3页)

他给自己找的这件差事可是个苦差事,要想花钱,先要筹钱。

这钱上哪筹?

政府方面如果能给他就不用出来化缘了,所以资金只能是来自民间。

一个搞文学的,跑到各个地方去找人化缘,跟人家说您给捐点钱,想也知道这件事的难度。

别看这几年全国的报刊杂志市场一片火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刊物诞生,但实际上一直能够活下去的文学刊物,不足百家。

这近百家文学刊物当中,几乎大半的稿件都是有名气的作家的作品,剩下版面才是那些文学爱好者和没有名气的作家要争夺的。

就比如林为民,他要发一篇稿子,任何一家出版社或者编辑部都是敞开了双臂欢迎。

再如谟言,在他毫无名气时,作品只能发在《莲池》这种地方。

《莲池》这份文学双月刊之所以叫《莲池》,是因为他们的编辑部是在临时借用的莲池公园管理处的一间房里。

一段时间后,《莲池》改名叫《小说创作》,再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停办。

这就是如今全国大部分文学刊物的最终命运。

而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当中,名气大到让刊物欢迎的作家,不足千人。

别看这些人发一部作品可能就是几百上千,甚至是好几千块,但很多人往往都是一两年,又或者是好几年发一部作品,平均下来收入并不比一般人高出多少。

如林为民这种效率奇高的作家,是极少数的。

剩下的不管是已经加入文协的兼职作家也好,还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也好,靠着写作过上富足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其中一小部分人的状态是,本身有着本职工作,业余写作,偶尔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相当于是多了一笔外快,改善了近期的生活。

更多的人是,除了浪费邮票、信封、稿纸钱之外,一无所获。

林为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有八十年代搞文学很赚钱这个念头,完全是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原因。

要知道他除了在穿越来的头一年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专业文学创作领域扑腾,身边接触的无不是在国内有名有姓的行业翘楚。

哪怕是最近因为作品没办法登上全国性文学刊物而倍感苦恼的程时旭,想在一般的地方性杂志上发表点东西,也不费什么力气,靠稿费发家不太可能,但维持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您怎么会想到找我呢?”林为民问道。

张奇笑起来,“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我是听说了您之前小说在米国出版,得了很大一笔稿费。”

“那我这是属于露财了!”林为民玩笑道。

两人又聊了几句,张奇询问林为民是否愿意捐助一些款项,林为民沉吟不语。

张奇见状,问道:“您是有什么顾虑?不妨直接跟我说……”

张奇语气诚恳的说完,林为民仍旧在思考着。

他现在有钱这件事,属于名声在外。

今天张奇找上门来化缘,他不捐是不合适的。

而且林为民自觉这几年靠着写作他确实也赚了不少钱,偶尔回馈一下社会也能让他有些除了写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外的成就感。

既然肯定要捐,那么要捐多捐少,捐的钱要用在哪里,就是个问题。

林为民沉吟道:“我能问问,这笔钱如果我捐了之后,您打算怎么用吗?”

“我的想法是想成立一家基金会,如果筹集到了资金,资金的用途会有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条件贫困的作家给予一定的补贴,其中就包括我之前和你说的那些情况;

二是一些有助于推动文学发展的文化事业,比如可以为学校捐赠图书,举办阅读活动等等;

三是,如果有余力的话,可以举办全国性的文学奖项、文学工程。”

张奇说完这几点之后,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瞎想的,真正能做多少事,还是要取决于能募来多少钱。要是钱少,就做好我最初的想法,帮帮那些条件贫困的同志。要是钱多了,我们能做的事自然更多,那就美了!”

林为民颔首道:“成立基金会是个好想法,是通过文协来做吗?”

“还没有具体的章程,我最近也在跑这件事。你也知道办基金会在我们国家的难度,唯一确定的就是基金会的名字。”

1981年基金会这个舶来品才进入中国市场,对于国人还是个新鲜事物。

三年前由于全国妇联、总工会、共青团等多个全国性社团和单位共同发起了我国第一家全国性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标志着我国基金会的从无到有。

此后一批基金会相继成立,如1982年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相继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