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津门及时雨(第2/3页)

“老姜啊!老姜!”林为民拍着报纸,嘴上念叨着。

以前我就觉得你个浓眉大眼的,是个当大哥的样子。

现在一看,文研所头把交椅,非你莫属了!

我愿称你为津门及时雨。

再把目光投到报纸上,看着“李向阳”这三个字。

林为民对这位印象中热情的过分的记者同志本来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可前后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还好,感觉只是站在与大部分批判者不同的角度解读林为民和《情人》这部小说,当然是以夸赞为主。

可到了这第二篇文章,给人的感觉,他仿佛就是林为民的代理律师,在为林为民这个“喊冤入狱”的作家奔走疾呼,不遗余力。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卷入林为民这样的事件当中,丢了工作都只是小事……

林为民想不通,这位李向阳同志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不可能只是单纯因为喜欢自己的作品吧?

还有这个《燕京青年报》,倾向性这么明显的文章,居然能发表?

林为民思来想去,心中有了个预感。

他快速的收拾好了东西,离开了首都图书馆,转而来到曲小伟工作的文化馆。

“你怎么来了?”曲小伟诧异道。

“我来借一下你单位的电话。”

见林为民脸色严肃,一看就是有正事,曲小伟赶紧带着他去馆长办公室,借到了电话。

“打给谁?”曲小伟问道。

“老姜!”

曲小伟不解,这么着急忙慌的给老姜打电话干嘛?

林为民看出了他心中的疑问,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将一张报纸甩给曲小伟,这是林为民在来的路上买的。

电话打到长途台,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拨过来。

“老姜!哈哈,我的好大哥!你可真是津门及时雨啊!”

电话刚通,林为民哈哈大笑,把曲小伟吓了一跳。

不过他这个时候已经看完了林为民带来的那份《燕京青年报》,自然理解林为民的那份激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林为民在电话中问姜子隆。

尽管在《燕京都市报》上的文章大概能看出个来龙去脉,可细节方面林为民还是没弄明白,需要姜子隆给他好好解解惑。

姜子隆在电话中解释,李向阳是通过津门文协的人联系上他的,一开始只是说,知道他和林为民是曾经是文研所的同学,所以想了解了解他对于《情人》这部小说的看法。

姜子隆也只把这当成了一次很普通的通信,他与林为民交情甚笃,而且《情人》的质量也确实好,再加上外面大规模的批判林为民这件事,确实让他想起了前几年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几乎是一模一样,所以他在通信当中便将《情人》这部作品好一顿夸。

后来他就在《燕京都市报》上看到了李向阳的第一篇评论文章。

“哈哈,当时我也没考虑那么多,就想着仗义执言一把。当年要不是陈先生帮了我一把,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现在你同样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既然有人找到我了,我肯定要说一句公道话。可我着实没有想到,李向阳他在之后又给我写了封信……”

李向阳的第二封信告诉姜子隆,有相关部门的同志在看过他那篇评论文章之后找到了他,希望他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不仅是要压倒如今一边倒的批判、攻击、抹黑林为民的舆论,更要把这段时间以来这些负面舆论对于林为民本人所造成的影响尽量弥合。

“当时我也迷糊了,这件事怎么还能扯到了相关部门上呢?实话实说,让我在报纸上替你说几句好话我是没问题的。

可这次的文章你可能也看到了,我和李向阳同志几乎是沦为了发射炮弹的炮手,面对这种情况我是有些犹豫的。

直到有关方面了解了我的犹豫,亲自给我打了电话,才让我放下了包袱。

所以啊,那封信里的内容,怎么说呢,半真半假吧。关于你的内容都是真的,关于我和李向阳的通信,哈哈……”

姜子隆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值一提,哈哈,不值一提!”

他毫不避讳的说出了自己是受了相关部门的委托才深度参与到这件事的真相,但这无损于林为民心中对他的感谢。

“老姜,别这么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这件事上,我要感谢你。”林为民真诚的说道。

“别,你可千万别。要感谢你应该感谢相关部门和李向阳同志,他们一个在背后出谋划策,一个在前面充当先锋,如果没有他们,这件事是无论如何也做不成的。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果不是你为国家做的贡献,相关部门也不可能这么煞费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