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2/4页)

陆时秋担心他得意忘形,小声提醒他,“听准题目再回答,你可不能犯刚刚那个错误。”

公孙竹点了下头,脸上笑容收敛了一些。

接下来,双方继续,刚刚陆时秋这边胜了,将由他这边出题。

陆时秋先是出了一个刁钻的题目,对方几乎是飞快答出。

孔词这边依旧出很刁钻的题。公孙竹比不上对方,但还是抢在时间截止前答出来了。

陆时秋又换了个正常点的题目。

什么是正常题目呢?就是不是以年头日尾、孤经绝句、断截疑似的地方出题。

但是让陆时秋意外的是,对方答题速度比刚刚慢了一拍。

想必这人复习的时候,挑难的复习,容易点的就囫囵溜过去了。

弄懂对方的不足,接下来,陆时秋出的题专挑常规题回答。

可惜还不等他把对方干掉,公孙竹先败了。

答题中断,陆时秋拍拍他的肩膀,朝他竖了大拇指,“你一共答对了五十多道,已经非常厉害了。”

公孙竹有些不好意思,跳下台,冲其他人挥拳头,“你们争气。”

接下来是陈为上场。

这小子可能是专为孔词生的,他最擅长的就是这些刁钻的题目。越刁钻,他越兴奋。

答了两个回合,陆时秋这边胜了。

他出了一道极为简单的题,对方想破头,急得一脑门汗愣是想不出答案。

这是忽视导致的结果,越简单的东西,你越容易忽视它。俗称灯下黑。

人的脑子是会蜕化的。当你长时间不写字,突然有一天动笔了,哪怕再简单的字,你都有可能想不起来。

对方正是败在这误区上面。

这次赢得有些不可思议。孔词只以为这学生是太紧张导致。

接下来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九个,都是犯这个错误。

从第三个学生都败在最简单的题目上,孔词急了。他开始换策略,转尔问对方比较简单的问题。

到第十个的时候,陆时秋这边只剩下两个人了,最后一个是狄虎。

在所有学生里,狄虎记性是最差的。当仁不让被排在最后面。

双方开始答题,开始没多久,陆时秋旁边的学生之前跟两个学生对抗过,答了上百道题终于被孔词难倒,换上狄虎。

能否胜利只能靠狄虎。后面九人纷纷给他打气。

这次轮到孔词出题,题目依旧很正常。

倒是陆时秋突然一改之前的方式,出题方式让人难以琢磨。

对面这个学生是孔词所有学生里最差的。当然这个差只是相对其他九人。从综合方面来看,这个学生也是好学生。只是这学生跟狄虎有些相似,他偏科。

说起这事,就说起国子监。在月国成立之初,国子监就是第一学府,每年中进士的学生几乎占三分之一。可自打天皇登基,他们中取率一年不如一年。

原因就是天皇女皇对革物学非常推崇。孔祭酒没办法,只能紧跟天皇女皇步伐,改变招生条件。对外招收的时候,加了一条革物学。

这最后一名学生就是偏爱革物学,对四书五经反倒不怎么透彻。

可以说他跟狄虎在四书五经方面是半斤对八两。胜负完全靠出题者有没有考中他们的知识盲点。

陆时秋为了试探这学生的知识盲点,出题方式是正常和刁钻交换着来。正常一点的题目,他答得比较快。刁钻一点的题目,他回答比较慢。

对于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先生常常会强调一句话,“把你会的先做了。不会做的空出来。”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能答完简单题就很不容易了,你还奢望他们答难题,别做梦了。

陆时秋试探好几回,发现这学生不太擅长《易经》。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这几本书,最难的就是《易经》。接下来,他便只挑《易经》出题。

整整经过六十几道,眼见狄虎答题速度越来越慢,隐隐已经被孔词找到弱点。陆时秋才终于把对面这个学生难倒。

这是个刁钻的题目,而且刚好是这学生的知识盲区。对方左思右想了半天,直到沙漏里的沙子全部倒干净。

这局败了!

孔词面色如土,整个人恍惚起来。底下观众一片哗然。

谁也没想过孔祭酒这个教育届的一把手居然会输给一个只教了几年书的状元。

他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呢?他引以为傲的才华呢?他教出那么多进士的底气呢?

随着这场落败,曾经的辉煌转眼成了过眼云烟。

曾经得过多少荣誉,现在败给陆时秋就有多么不可思议。

底下观众交头接耳讨论起来,看着孔词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了。

女皇抬了抬手,刚才还喧闹无比的议论声眨眼间消失殆尽,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

“朕以前听人说好的先生要因材施教。现在经过这一场比试,相信大家都能认识到这句话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