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3/4页)

到了京城,陆时秋跟张家三兄弟住在张家别院。

张家三兄弟要去拜见严老爷,陆时秋也趁此时机去见顾永伯。

他们合作做的螺钿生意极好。

上半年,已经开始盈利。六月份,陆时秋分到三千两银子。估计年底能分到更多。

陆时秋按照顾永伯信中的地址找到顾家。

顾永伯和严春娘不在,是管家接待的他。

陆时秋跟管家闲聊一会儿,留下帖子,正要告辞离开。

就见门外走进来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头戴方巾,一身上好的月白色锦绣窄袖长衫,腰挂墨玉,挂着两簇墨绿流苏,形走间,流苏随风摇摆,却不见一丝凌乱。

管家立刻给他介绍,“陆举人,这是我家主人长子阿寿少爷。”

阿寿拱手向陆时秋行礼,“小子见过陆举人。”

陆时秋笑着让他起身,“我与你父亲常有书信往来,他曾多次在信中提及你。果然是少年英才。”

这倒是真的。顾永伯常跟他提起这个儿子。

当然不是向陆时秋炫耀,而是苦恼自己这个儿子天资聪颖,却不喜读书,一心只想接管家中生意。

顾永伯向他取经如何让孩子喜读书,陆时秋小时就是顽皮,倒有一点心得,写完后,已过三个月,也不知成效如何。

只是瞧着这孩子乖巧可爱,并不是胡闹的顽童,如何不喜读书呢?

陆时秋跟阿寿寒暄一阵,聊了些家常,陆时秋就起身告辞了。

走的时候,这孩子还站在门口送他。

陆时秋瞧着这孩子乖乖巧巧,分外喜爱。

第二日,顾永伯到张家亲自拜访。

陆时秋把他介绍给张家人,张家人受宠若惊,显然没想到他居然会认识顾家人。

顾永伯做生意见过形形色色之人,态度极好。双方倒是相谈甚欢。

说笑一阵,张家三个兄弟就告辞了。

陆时秋跟顾永伯谈起正事。

顾永伯说起螺钿生意,“现在咱们的螺钿生意算是步入正轨。我打算卖到国外将妆奁做小些,搭售香粉一起卖出去。”

搭售?

陆时秋双掌相击,“这法子妙。就依你。”

顾永伯见他答应,也很高兴。

说完正事,陆时秋扯到家人,“昨日去你家,你刚好不在,遇上令郎阿寿,当真是乖巧懂礼,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还写信抱怨,当真不该啊。”

顾永伯摇头失笑,“他天资聪颖,却不爱读书。我觉得有些遗憾。”

他这儿子哪哪都好。就是不爱读书,当真可惜。

陆时秋刚要再说,却听顾永伯画峰一转,“罢了,不想考功名也无碍,左右他的堂兄堂弟会照着他。倒也不必担忧。”

陆时秋哑然。许多人穷极一生都想考举功名,他却说放弃就放弃。真是够洒脱的。

不过他自己都放弃了,陆时秋怎好再劝,收住到了嘴边的话,两人闲儿一阵,到了吃饭时间。

顾永伯这样的贵客,张府自然是热情款待。

没过多久,顾永伯就跟张家三兄弟打成一片。

接下来的时间,陆时秋除了闭门读书,再也没有出去。

女皇登基,会试题目沿用的是天皇制定的规则,由女皇所出。

题目极为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如兵法,律法,农业,工业,商业等等。

如果有什么地方跟以前相似,大约就是策论了。

整体卷面分数为一百五十分,策论就占六十分,比重极高。

答题时间仅有一个时辰,答完可以早交卷。

如此反复三场,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排开。

今年,会试一共有一万六千多个举人参加。取中人数为三百零八。女子选三十六人。

这些日子,陆时秋做过往年会试题目。

颠覆陆时秋的认知。四书五经比重极少。

陆时秋看的杂书并不多,前面基础题目,他几乎不会答。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他恶补这些常识。

他记忆力极快,翻过一遍后,很快就能记在脑子里。

好在除了策论,这些偏门知识都很浅显,并不深。

陆时秋这样的好记性倒是能抱抱佛脚。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三月。会试正式举行。

第一科考的是兵法和律法。策论也是萦绕这两点出的题目。

前面大多数都是基础知识,只要看过这方面的书籍,就会答对。

中间一部分是兵法实战和断案实例。

只要你是真的读懂这两方面,就一定能答对。

最后的策论,出得相当犀利。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娘子没有给你生儿子,你母亲痛下杀手,如果你是县令,如何断案?

想想就让人胆寒。

是大义灭亲还是依法断案呢?

谁也不知道女皇的标准是什么。那就只能从书中找答案。

陆时秋思虑再三,还是依法断案,只是写的时候,难免自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