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工农(第2/3页)

通过工、农学室的考核后,就可以做官?

众臣听得面面相觑,不少人眼露震惊。

就连帝榻上的始皇帝也是眯起了眼睛,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武功侯这个建议,是要改变秦国的任官政策啊。

在秦国想要做官,除了皇帝征辟外,大抵就是通过相应爵位任职,和走学室文法吏的路子。

现在武功侯要搞一个工、农学室,让普通的工匠和农夫通过工、农的学室考核,也能成为官吏,这相当于是新开辟了一条做官的道路。

廷尉李斯心脏砰砰直跳,胸膛不停起伏。

秦国的原有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吏用的,教授的就是秦法秦律。

通过考核的学室子弟可以担任各郡县的基层官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子弟都是法家的力量。

这也是法家能够在秦国一家独大,拥有超然地位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掌握着能够比肩军功爵制度的一条做官出路。

让天下黔首想要做官为吏,除了去战场立功打仗外,就只能投入学室中,成为一名学法的弟子。

但现在武功侯突然搞这一招,这是要抢他法家的大蛋糕啊。

赵佗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武功侯这是想兴盛公输般一脉!”

李斯脑海中瞬间想起那个无所不能的公输般名号,立刻猜到了赵佗的目的。

公输般是天下名匠,百工中的真正杰出人物,单纯以发明创造的方面来讲,就连墨子也不及他。

但在诸子百家中,人们提到“工匠精神”,只会提到墨子,而非公输般。

其中原因是什么。

不就是因为墨子有传人,有传承的墨家能够发扬墨子的思想,让他能够天下皆知。

公输般却仿佛是昙花一现的人物,陨落之后,再无半分声响。

不过这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现在因为赵佗这个公输子传人的出现,凭着公输子残卷,弄出了种种神奇造物,使得公输般之名响彻天下,甚至还反压住了墨子。

有了名,自然就想要实。

在李斯看来,赵佗或许就是这样的打算。

他要利用公输般为名头编撰百工之书,同时为天下工匠开辟一条做官的通道,弄一个“公输家”出来,以跻身诸子百家之列。

至于同时提到农家,恐怕只是个障眼法,是为了他想兴盛的“公输家”来打掩护。

“赵佗这小子,居然想要趁机开宗立派,好大的野心啊!”

李斯深深吸了口气,看着赵佗的目光满是忌惮。

他猜到了赵佗的目的,但还真不好反对。

因为此刻的武功侯,正在朝堂上大谈百工和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中农为国本,无需过多的质疑。

至于百工之业,赵佗当场举出了巨砲、曲辕犁、造纸、骑兵三宝、百炼钢等种种新式器物对国家的强大作用。件件皆有实物和案例相证,让人无法进行反驳。

“臣以为,工、农乃是国家之本,本强则国强。我大秦若想日趋富强,当重视此道才行,上至中央少府和治粟内史,下至天下各郡县之工师、田典等职,皆当优中择优方可。”

说完重要性后,赵佗又举出了两个开设工、农学室的必要性出来。

“关中推行沤肥法,收效颇丰,但想推广到辽远的齐地、燕地,则十分困难与缓慢。虽有文书传送,但当地的田典在施行中不一定能够理解和准确的实施,不免造成效率低下,耽误生产。”

“如果通过学室的系统学习,教授出一批掌握了沤肥法、曲辕犁以及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弟子。待他们学成后,派遣到各郡县成为田典官吏,教授当地人的农业生产,一定能使得我秦国的农产日益增强。”

“农业如此,百工也是如此。少府去年研制出的百炼钢技术,能够熟练的工匠数量并不多,偏远的郡县一时间很难传过去。但如果通过开设学室,将相应的技术进行总结,培养出更多的掌握这类先进技术的工匠,再让他们前去各郡县担任工师职务,是否能够快速的推进技术传播呢?”

武功侯声音慷慨激昂,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兴建农学、工学等学室,培养相应的人才。让他们掌握系统的百工和农学技巧,通过考核之后,下派到各郡县任职为当地工师、田典等职务,必定可以将更加高效和系统的方法带到天下各处,如此则我大秦必将百工兴盛,农产日强!”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武功侯所言句句在理,就算有人想反对,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啊。

不同于儒家、黄老之类的形而上的学说。农业和百工,都是落到实处的,是强国之本,推广这些的好处,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