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不同的风格(第3/3页)

在早期华尔街日报喜欢暗讽周新旗下的企业,等到周新成就越来越大之后,华尔街日报改捧杀了。

彼得·蒂尔继续说:“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我们没有想过有这么多用户支持和信任NewPay,我们本来的预期是一年时间完成1000万用户的积累。”

记者:“市面上有一种声音认为,NewPay进军金融产品领域,会彻底改变当下金融市场的格局,你怎么看呢?”

这是威胁论了,常见于华尔街系媒体。

彼得·蒂尔说:“我认为NewPay只是一个渠道,给用户更多的选择,这些选择更加透明和直观。

说直白一些,我们即将和几家金融机构合作,把他们的理财产品放到NewPay上进行销售,这些机构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银行等。

用户可以看到这些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关联的底层资产是债券还是股票,又或者是其他东西。

我们暂时离改变金融市场的格局这一点太遥远了,我一直认为NewPay只是一个渠道,一个有着超过五千万用户的渠道。和其他金融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是通过互联网和用户直接连接,我们能提供更多的实时信息给用户。”

彼得·蒂尔在想要举什么样的例子:“在NewPay出现之前,用户是可以登陆银行主页的,但是他们登陆之后只能看到自己账户上有多少钱。

NewPay率先推出记账功能,用户可以看到他NewPay账户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可以看到明细,类别等等。后来其他银行也开始提供类似功能。

从这个例子我想说明,我们是行业的促进者,而不是行业的变革者。”

余额宝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那么NewPay面临的阻力也比想象中的大,余额宝推出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推出理财模块,把金融机构们的产品放上去,这是为了减少阻力的方式。

随着周新回国,他已经不太干涉NewPay的具体经营,彼得·蒂尔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其他事也不会去问周新的意见。

如果是周新,他肯定会紧接着推出花呗,一手理财一手贷款,把银行干的无路可走。

彼得·蒂尔不会这么激进,他的想法是切香肠,一步一步来,等到大家都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之后,再搞其他的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