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事情还没有结束(第2/2页)

周新继续说:“如果真的要找一种说法来为陈进以及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的行为解释的话,那只有可能是陈进做出了不对等的许诺,比如说他能够拿到摩托罗拉的芯片技术,但是需要更多的经费运作。

现在的经费有限,要靠一场发布会来进一步获取资金,好从摩托罗拉那边通过手段获得技术。”

这也是后来为汉芯洗地的一种方式,问题在于汉芯搞了五年,不是一年,后来获得以亿为单位的资金,也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技术。

主持人知道这属于不能在公开场合聊的话题,多少有点敏感了,他的耳麦里传来领导的指示,让他转移话题:

“周先生,您的全权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希望能看到让您满意的结果。

我们假设汉芯一号真的造假,您所希望看到他们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周新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你可能会觉得我提出这个想法,在我内心中已经预设了惩罚措施,实际上并没有。

我在发布会上宣布的措施是代表我个人,对汉芯事件的涉案人员们的惩罚,但是官方层面要如何惩罚他们,我无权干涉,也不想干涉。

因为你知道学术造假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了,国内外学术造假都不罕见,算得上很常见了。

我希望有一个机制,能够对于涉嫌学术造假的个人及集体进行处罚,像汉芯这种级别的学术造假,陈进这种主谋,至少应该剥夺所有学术身份。

至于具体要到什么程度,我也没有一个概念。

有的事情你可以靠自己来完成,有的事情,你无论再有钱也做不到。

比如阻止学术造假,学术领域太多了,我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学术细节都了如指掌,看一篇论文就能意识到对方是否学术造假了。别说我做不到,就算我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来做这件事,同样做不到。

这只有借鉴国家的力量才能做到。”

周新的新闻访谈播出后,华国都在关注此事的结果。

率先做出反应的是交大,交大承认了陈进研发团队学术造假,如外界所料的那样,把大部分的责任全部丢给了陈进。

说是陈进的个人行为,微电子学院的领导们并不知情,陈进研发团队里涉及到的也只有少数科研人员参与了此事,大部分人并不知情。

至于具体哪些人被丢出来,这是一门艺术。

在交大层面公开了对陈进的处分,开除加收回所有荣誉和奖金。

至于学术鉴定委员会成员们,相关部门想装死。

学术不端涉及到一个悖论,那就是有能力判断学术是否存在不端行为的人,他们同样会面临类似的指控,而不会面临类似指控的行政官僚们没有能力做出判断。

这就导致很难做出判断。

“如何评价交大的公告?”

“我就是交大微电子学院的研究生,除了陈进之外,其他公告里涉及到的学生全部都是没有背景的学生。这里的没有背景是指他们的导师要么是年轻导师,要么是不受待见的学生,纯属被丢出来背锅的。

陈进的研发团队里能够进去的起步也得硕士,还有很多博士。这个名单里的成员中除了陈进其他人全部都是硕士,汉芯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硕士?

硕士当主力,博士打杂,你信吗?”

狐疑社区里关于汉芯一号的讨论一直都是这段时间最热的话题,匿名回答功能让论坛里有很多自诩内部人士发言,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对交大公告的质疑上。

现在不是二十年后,华国的互联网环境还没有“成熟”到需要把匿名功能取消。

“既然汉芯造假,我就想知道鉴定委员会的院士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这件事传统媒体们逐渐开始销声匿迹,大家都不太提了,因为主犯陈进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没收全部所得包括被交大开除,同时还要面临摩托罗拉的诉讼案件,远不如后世那样捞够了出国。

加上名声彻底臭了,陈进在华国和阿美利肯想去业界就业都没有机会,国内没有半导体企业敢招他,国外企业光是冲着他非法获取摩托罗拉技术就不会招他。

但是互联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讨论远远没有结束,反而随着交大的公告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