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的想法,新的思路(第3/4页)

雷克斯再看了下其他的定价,棋盘有三个等级,定价从9.9美元到29.9美元不等。

通过月票获得的棋盘,前3个都是商店定价9.9美元的棋盘,最后的大奖是商店定价19.9美元的棋盘。

雷克斯已经心动了,他都打开了支付界面,想着再看一眼论坛里其他玩家的回复。

“买,我都已经买了,和单纯买棋盘相比,月票要划算太多。”

“这样一款游戏作为收费游戏发售,9.9美元的定价也太便宜了吧,反正我买了。如果大家都不买的话,以后Newman不做游戏了怎么办?”

论坛里不仅有这样不理性的声音,也会有理性的声音存在,只是理性的声音同样是号召大家买:

“我仔细看了《云顶之弈》月票积分升级的规则,按照它的规则,你每天玩一把就能够解锁全部奖励。所以我打算买,9.9美元这么多东西完全不亏。”

雷克斯看的已经心动了。

这样的诱导付费贴有不少是官方人员装作玩家发出来的,也有玩家自己发的。

总之整个论坛营造的氛围就是,这么好的游戏,不为它花钱天理难容。

当天全美玩家同时在线人数超过9万人,离10万人只差一点。

这些玩家里付费率高达20%,也就是说大概有2万人付费,这还只是第一天。

“还好我们临时采取了CDN技术,在主要的大城市都部署了服务器节点。

不然今天还真会被玩家们把服务器和宽带资源挤爆。”约翰逊显得心有余悸。

在开服前,周新反复和他们说保证网络稳定性和流畅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等,这些主要大城市都得部署服务器,然后做并联。

通过冗余和负载均衡、缓存和内容分发网络等技术来保证网络不出问题。

“这才是开始,当口碑发酵之后,玩家们只会越来越多。而且欧罗巴地区的玩家同样是问题。

这边还需要继续扩容。”周新说。

周新最关注的是《云顶之弈》为NewPay能够增加多少新用户和支付次数。

他对游戏本身获得的成功并没有那么看重。

不过在做《云顶之弈》的过程中,周新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抢先一步把公有云给弄出来。

公有云、英伟达、拳头游戏、半导体产业,这几个完全可以串成一条线。

简单来说互联网公司都需要用到硬件资源,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服务器资源来承载他们的互联网服务,以便于提供给用户调用。

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类似,最早是公司自建机房,从服务器到存储再到网络全部由互联网公司自己承担这些费用。

用户少的时候就用电脑先撑着,用户多了就和风投聊,拉来投资就买服务器建机房。

再到后来就变成了服务器托管的模式,有专门的数据中心来帮忙做这件事,你直接去租服务器就好了,他们还会针对你的需要临时帮忙扩充网络带宽。

互联网的泡沫诞生大量互联网公司的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服务器运营商,包括Equinix、Rackspace、Verizon、AT&T等,都提供类似的业务。

再后来就是公有云,公有云相当于你要什么云服务就给你什么,以前你只能按照服务器型号购买服务器资源。

比如8核16G的服务器,你只能买这个型号的,哪怕你一开始只需要4核8G就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而有了公有云服务之后,你想要几核就几核,想要多少G就多少G,完全个性化的服务,加上全包的服务,让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成本大大降低。

全包的服务是指原本你采取服务器托管的方式,服务器运营商只帮你管硬件,系统层面的运维工作还是需要你来做。而到了公有云服务之后,运维工作同样包给公有云厂商了。

你只需要部署服务就可以了。

公有云业务并没有那么高大上,这同样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

在90年代,以前主要提供专用网络的电信公司开始提供虚拟专用网络服务。通过切换他们认为合适的流量以平衡服务器使用,电信公司借此来更有效地使用整体网络带宽。

而云计算扩展了云的边界,以涵盖所有服务器以及网络基础设施。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研发人员们探索了通过分布式为更多用户提供大规模计算能力的方法他们尝试用算法来优化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确定CPU要执行的任务的优先级,并提高最终用户的效率。

云的概念被完整提出是在94年,原本在2002年亚马逊就会推出弹性云计算服务。

这样的云服务可以最小化前期的IT基础设施成本。

相当于你一个人把其他公司的服务器都接管过来,你需要多少服务器就从我这里买多少对应算力、带宽和存储空间的虚拟服务器资源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