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点地梅(第3/3页)

心里给自己捏了一把汗,廖逢源看了看外头对此毫不知情的邬思道,又看了一眼张廷玉,道:“多谢张二公子指点了。这件事,若是有什么进展,不管敝人是在江宁扬州还是杭州,都会悄悄差人给你送信来的。”

张廷玉眯眼笑笑,点点头,却道:“我夫人约莫还在等我,这便去了,廖掌柜的您忙活着吧。”

忙活着吧,还有得忙活呢。

张廷玉换了竹排回去,上船就看到顾怀袖在里头榻上打盹,船尾那边小石方正跟摇橹的师父说话,两个人有有说有笑的。

他看了一眼,便收回目光,然后进去。

青黛也昏昏欲睡,不过张廷玉一进来,她瞌睡就被吓醒了。

“二……”

刚刚想要开口,却见张廷玉给她比了个嘘声的手势,青黛于是连忙闭嘴。

不过就这么一声,顾怀袖已经掀开了眼皮子。

她本来就没睡着,自然是听见声音就知道张廷玉已经回来了。

摆摆手,顾怀袖让青黛出去,却捏了落在一边的扇子,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懒洋洋问道:“谈完事儿了?”

张廷玉坐上来,往她身边躺,双手枕在脑后,轻松得很:“我在想,我若真入仕了,保不齐怎么折腾呢。”

“瞎折腾。”

顾怀袖嗤笑了一声。

她猜到张廷玉就是闲不住,要闹些事儿出来。

张廷玉慢吞吞道:“很快日子就不无聊了,有好戏看了,大家一起乐呵起来……”

顾怀袖瞬间无语,这人得无聊到什么程度,才能出那种惊天动地的主意?

哄抬茶价,说来也就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真要出了事,那就是关系到老百姓口头的事。

“茶价一涨,各地的米面、棉麻丝葛……都要跟着涨,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可是要往大了闹的。你真不怕追查到你身上来?”

往年哄抬米价的情况是出现过的,但那都是饥荒之年,东西紧缺得很。

就那还导致平明百姓大肆砸打各商行米铺,这平时哪里来的涨价的理由?

一涨,就要涨出事儿来。

不过张廷玉这个主意,也就是让茶价的上涨变快了而已。

他不出这计策,南北交通之物也迟早会涨,只是时间上推后一些。

唉。

顾怀袖暗叹了一声,自己这一位夫君的脑瓜有些神奇,她要不还是把花在吃上的时间多分一些给张廷玉吧,免得这一位爷哪天性质来了,又给人当谋士出主意,闹个天翻地覆可不好喽。

至于现在的热闹,能看则看。

顾怀袖不着急。

两个人躺着,随着那船摇啊摇,过了几日到江宁,便告别了廖逢源的大船,一路顺着长江而上,从铜陵登岸,沿陆路往桐城而去。

桐城背靠三山,环有二水,乃是个风水不错的地方。

顾怀袖早先来过这里一次,想起来跟张廷玉有接触也是这时候。

故地重游,顾怀袖难免觉得有些唏嘘。

短短一年时间,变化太大。

桐城地方不大,张廷玉跟顾怀袖回来的时候,还引起了一阵围观。

人人都道不知是哪里来的大户人家,有人跟着一看,马车竟然进了桐城张家大宅,这才有人认出来,张家二公子带着二少奶奶回桐城住了。

到底是并不是很繁华的地方,民风还淳朴,不管是心地善良,或者别有目的,竟然有不少街坊邻居送一些当地的吃的过来。

顾怀袖还在张罗府里的事情,张家大宅也不小,他们只住一个院,常年看在这里的是郑伯,也是桐城本地人,这会儿正领着顾怀袖四处看。

外面的婆子喜气洋洋地端着一大堆东西来,“二少奶奶,这是街坊们送来的,都是不值钱的小东西,您吃个心意就成。”

盘子里的都是一些家常糕点,各式江南小吃,看上去别有意趣。

顾怀袖叫人端下去放着,又吩咐了自己身边的丫鬟,也将京城带来的一些东西给送回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桐城还不知道要住多久呢。

顾怀袖稳打稳扎,慢慢来,总归这日子要让自己过得舒坦才好。

张廷玉站在庭前,看顾怀袖过来了,指着那一树还在开花的点地梅道:“你该见过京城花厅那边的一丛点地梅,便是从这里移栽过去的。在那边花期短,这儿竟然还开着。”

顾怀袖掐了一朵花在指间,轻嗅一下,却道:“我不觉得二爷是个儿女情长的人,想必也不是思念京城的亲人们,怕是这会儿在高兴自己终于能出来透口气儿了。”

闻言,张廷玉顿时开怀笑起来,他伸手拿过顾怀袖掐在手里的一朵浅紫色点地梅,只轻轻一松手,任由其落地,一脚轻轻踩住,轻叹道:“知我者,怀袖也。”